(第一節)沒有人能盡善盡美
做人要學會正視現實,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愛默生曾告誡我們: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我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雙踏踏實實的腳!
美國現代大畫家路西歐·方達,早年畫油畫時受到很大挫折。那時,人人指責他不是畫畫的料,要他轉行。為此他心情極為惡劣,總覺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他卻很想畫出一幅人見人愛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努力,他畫好了他的作品,便拿到市場上去展出。他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參觀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你賜教,在畫中標上記號。晚上,路西歐·方達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沒有一筆一劃不被指責。他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後來,路西歐·方達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幅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都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筆劃,如今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路西歐·方達大為吃驚,迷茫不解,他把兩張畫拿給他的老師看。老師笑道:“哦!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對吧?”然後繼續說道:“你難道沒有發現其中的一個奧秘,那就是我們不管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這位老師的一席話揭示了一個做人的深刻道理:做人要現實一點兒,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不能容忍美好的事物存在缺陷,是不能麵對現實的人的一種普遍心態。對許多人來說,追求盡善盡美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從未想過,正是這種生活的態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壓力。
如果進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假如一個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屢遭挫折,那麼他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感,這種缺失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補償。我們就可以發現,生活中每幹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得完美的人,並不是一個強者。因為這些追求完美、企望毫無瑕疵結局的人,禁忌很多,他們隻會把自己保護起來,免受他人的指責和譏諷,不敢也不願去麵對殘酷的現實,結果大多數是一事無成。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來自於對“美”的追求,而是來自於對“完美”的追求。由於刻意追求完美,我們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結果,經常由於一點小小的缺陷,就可能遮蔽住我們審美的眼睛,使我們的目光滯留在缺陷上,忽視了其他,以致使我們錯過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徒弟遵命而去。時間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並不漂亮的樹葉,對師傅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實際地一味找下去,最終往往隻會吃盡苦頭,直到某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許多機會是多麼的不值。況且人生中最完美又有多少呢?世間的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飄渺的最完美,而忽視了平淡的生活,其實平淡中往往也蘊含著許多偉大與神奇,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麵對。
心理學研究證明,試圖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率成反比。追求完美給人帶來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事情剛開始,他們在擔心著失敗,生怕幹得不夠漂亮而輾轉不安,這就阻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失敗,他們往往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他們沒有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隻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避免尷尬的局麵。
據專家們稱,完美主義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6種表現:
1.神經非常緊張,以至於連一般的工作都不能勝任;
2.不願冒險,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損害了自己的形象;
3.不能嚐試任何新的東西;4.對自己諸多苛求,毫無生活樂趣;5。總是發現有些事未臻完美,於是精神總是得不到放鬆,無法休息;
6.對他人同樣吹毛求疵,人際關係無法協調,得不到別人的合作與幫助。
很顯然,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褓,不用說在事業上很難謀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方麵,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們抱著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他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每天都在焦灼不安中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