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邵逸夫,漫長的歲月裏,她從不提任何要求,與黃美珍的相處也客客氣氣。她一直把邵逸夫當做自己的老師、前輩、老板、朋友、知己,無怨無悔地伴隨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照顧他的生活,卻從來不提“名分”二字。
這種識得進退、自知身份的女人,大約就是邵逸夫所喜歡的女人。而這種女人,確實也幫助他成就了霸業。難得的是,兩個女人之間能夠各不相擾,相安無事,不能不說邵逸夫在家庭生活中,也同他在商場中一樣,有著超人的智慧,能做到遊刃有餘,進退自如。
邵逸夫的發妻黃美珍1987年在美國病逝。十年之後,1997年5月6日,邵逸夫與方逸華終於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登記並舉行了婚禮。新郎已經90歲,新娘也已經62歲,至此,他們相識已經整整45年。他們的愛情,經曆了半個世紀,總算瓜熟蒂落,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邵逸夫把一枚5克拉的鑽戒鄭重地戴到新娘手上,所有來賓都報以熱烈掌聲。
邵逸夫不讓婚姻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和方逸華依舊住在各自的家裏,平日一起在電視城上班,每周日方逸華到邵逸夫的住處與六叔共進午餐,每次逗留3小時。生活起居之外,方逸華在邵氏的地位也沒有絲毫改變,依然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依然對邵逸夫保持著下屬對老板的尊重。
邵逸夫這一生所從事的事業,使他身邊總是美女如雲,風流傳聞也不在少數。但是,隻有他與原配夫人頗具傳奇色彩的婚姻,以及與現任夫人方逸華的愛情佳話,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元素,他不讓那些傳聞傷及婚姻家庭。而無論是當年黃美珍毅然擺脫豪門選擇邵逸夫,還是方逸華半生追隨癡情不移,都足見邵逸夫的魅力與協調能力。
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邵逸夫也非常明智。
香港的邵氏王國,多年來一直都是由邵逸夫主持大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業務機構,雖然具體工作主要是由他的兩個兒子邵維明、邵維鍾以及邵山客的兒子主持,但也由邵逸夫出任主席。
這份巨大的家業,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理應傳給子女。邵逸夫有四個子女,長子邵維明、次子邵維鍾又一直幫他打理業務,似乎順理成章,應當由子女接替他,將他的影視事業發揚光大。
但邵逸夫雖然出生、成長在中國傳統家庭,卻沒有這種“父傳子、家天下”的觀念。他認為,對於事業而言,人才比血緣重要。
早在1990年,就有記者問過邵逸夫關於接班人選的考慮。記者開門見山直接問道:“考慮過由你的兒子或家族成員接班嗎?”
對此,邵逸夫的回答是:“我在新加坡的業務相當大,有銀行、地產等,接班人不一定要是兒子,最主要的是令業務可以繼續。我的兒子必須有相當的經驗才可以接班。所以要有公眾公司(即上市公司),而不單靠家族經營,需要聘任對生意有興趣而又願意投入的人士。”
邵逸夫既談到接班人選不一定是家族中人,而是要尋找對生意有興趣的人來延續事業,所以記者又問:“你所栽培的人才,不少在羽翼豐滿後都蟬曳別枝,這會使你對培育接班人產生戒心嗎?”
邵逸夫答得好:任何事業都要繼續下去。必須不斷栽培人才。試看萬世英雄如秦始皇,死去之後什麼都空。
可見,邵逸夫並沒有把自己的事業交付給兒孫的想法,而是希望有能接替他主持大局的人才,替他將事業繼續下去。或者,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他希望兒子能先成為這方麵的人才,然後再將事業交付。否則,即使將偌大家業交到兒子手中,最終也會是“萬世英雄如秦始皇,死去之後什麼都空”。
在邵逸夫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的子女也都表示,無意繼承父親的事業。邵逸夫能擺脫傳統的窠臼,從事業的要求出發,安排自己的接班人,實屬難能可貴。能夠擺脫傳統的羈絆,走出固有的思維定式,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訣所在。
§§第九章 慈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