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在年近90歲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大的舉動,令所有人稱歎不已。那就是:1994年,已經淡出香港影壇多年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突然宣布投資1億港元,拍製20部小成本電影。
這一消息,令眾多邵氏影迷興奮不已。
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業尚能維持表麵繁華之時,邵逸夫深謀遠慮,知道電影呈現頹勢,所以放棄了與嘉禾公司的爭鬥,果斷將院線停掉,宣布淡出影壇,將主要精力轉到電視事業上。
能激流勇進,誠然難能可貴,而激流勇退,更需要智慧和勇氣。邵逸夫的這種眼光和決斷,事後證明是英明的。識時務者為俊傑,邵逸夫提前看到了香港影壇的低迷之勢,迅速轉入電視業,以退為進,保住了邵氏的基業。
不料,在香港影壇徹底陷入低穀之際,邵逸夫突然又逆潮流而動,重整旗鼓,宣布重新殺回香港電影市場,再創昔日之輝煌。
邵逸夫此舉,可謂石破天驚。但熟悉邵逸夫的人斷定,邵逸夫絕對不會盲動,他逆市場潮流而動,必然奇招在握,自有勝算。
事實上,邵逸夫的邵氏公司雖然曾宣布淡出影壇,卻從未與電影真正絕緣。在邵氏兄弟公司宣布停拍的第二年,邵逸夫即組織了一家“大都會影業公司”,由方逸華負責,從事影片製作。不過,當時的“大都會”每年僅出品兩到三部電影,屬於低調操作。邵逸夫並不想與誰爭鋒,亦不打算靠此賺錢,僅僅是使電影製作不完全停頓,緩慢運轉。
90年代中期,由於受到電視的衝擊,香港電影陷入低穀,許多製片公司紛紛倒閉。而值此之際,邵逸夫卻重新打起“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旗號,重返香港影壇。
1993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與深圳市南山文化企業發展公司,在深圳南山地區,聯合興建了整個東南亞最大的影視城——深圳南山邵氏影視城。
影視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西麗辦事處,比現有的香港清水灣邵氏影城大11倍,占地130畝。擬建成一座類似美國好萊塢似的影城,總投資額為4億美元。
對於這項巨大的工程,邵逸夫說:興建影城除了促進內地的娛樂業發展外,也起著教育作用,希望更多人進一步認識電影。
邵逸夫在此之前,一直坦然承認自己拍電影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賺錢。他從不避諱承認自己不是藝術家,而是一個商人。而晚年的邵逸夫發此一言,可見電影大王邵逸夫仍是對銀幕一往情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這些話的真誠,因為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是為了賺錢,不如多買一些地皮。
投資深圳南山邵氏影視城,可以看做是邵逸夫重返香港影壇的信號。深圳南山區與香港僅一水之隔,邵逸夫期待不久的將來,南山區會同清水灣一樣,在中國電影史上璀璨閃光。
邵逸夫雖然多年不曾拍電影,但眼光卻仍有獨到之處。他重返影壇之後,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不死情迷》。六叔欽點歌壇“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和日本當紅女星擔綱主演,由劉偉強執導。這種組合是強強聯手,可稱最佳搭檔。圈內外都說:六叔挑中的人選實屬上上之選。由此可見,邵逸夫寶刀不老,對影壇動向、觀眾要求仍然十分了解,心知肚明。
1997年,時年90歲高齡的邵逸夫,使邵氏公司和自己手上的傳媒王牌“無線”合作,成立了“星藝映畫電影公司”。邵逸夫淡出影壇的那些年,邵氏雖沒有大規模的拍戲,但與許多巨星及大導演簽下的片約卻依然有效,如張曼玉、周星馳、王祖賢、杜琪峰、王晶等。如今他將多年培養出來的眾多名導演和演員組織起來,同心協力,重新殺入香港影壇。
九十歲的邵逸夫對電影的認知仍然保持著職業化的敏感,對市場需求、觀眾口味的把握仍無人能及。“星藝映畫”的開山之作是《漫畫風雲》,邵逸夫請風頭正勁的謝霆鋒、張智霖等人主演,果然博得一片叫好聲。之後又連續推出《驚天大逃亡》等10部大片,所謂老將出馬,低迷多年的香港影壇,又被邵逸夫攪起了波瀾。
1998年,邵逸夫91歲。這一年,邵逸夫的邵氏公司打敗了老對手嘉禾公司,競地成功,在香港將軍澳工業村興建“香港影視城”。總建築麵積11萬平方米,投資11億港元。“香港影視城”的興建,是邵逸夫繼當年清水灣“邵氏影城”之後,在電影領域的又一次大手筆運作,建成後的影視城是一座設施配套、設備齊全的多功能影片生產基地,由此可見邵逸夫再振香港影壇的雄心。
除了成立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拍攝新影片之外,邵逸夫還從邵氏舊作中,開發新的商機。當懷舊已經成為時尚,成為現代人共同的情感,邵逸夫及時抓住人們這一心理,1999年,將七百六十部“邵氏出品”的經典電影版權,以六億元的高價出售給了馬來西亞財團下的“天映娛樂”。天映娛樂使用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複這些邵氏老片,以使邵氏昔日經典光輝再現,讓眾多的邵氏影迷在將來能有機會重享邵氏電影的盛宴。
邵逸夫雄心不老,寶刀不老,耄耋之年再戰商場,且屢出奇招,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