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第十屆亞洲影展上,《梁山伯與祝英台》又獲最佳彩色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錄音獎和最佳美術獎。同時,該片還在美國三藩市獲國際影片展覽的優異獎。
許多年後,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一片,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李安,問及對他影響最大的電影,李安不假思索地說:李翰祥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他承認,《臥虎藏龍》一片中很多鏡頭,是模仿《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李安認為,李翰祥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所體現出的藝術造詣,達到了中國電影的最高境界,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李翰祥把一個才子佳人風流傳奇,變成一部華語電影的不朽之作,自己也由“叫好不叫座”導演,變身為“叫好又叫座”導演。在同一屆金馬獎上,李翰祥執導的另一部影片《武則天》,也被評選為最佳劇情片。這部由老牌紅星李麗華和性感豔星張仲文聯合主演的電影,捧回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獎杯後,票房收益雖遠不及“梁祝”,卻也相當不俗。
一個好的導演,拍攝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帶動相關事物的發展。隨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風靡,“黃梅調狂潮”正在華人影壇悄然掀起。黃梅調本就是內地、港台觀眾都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此前《貂蟬》、《江山美人》的火爆,也曾引發了黃梅調熱,隻是不如這一次來勢凶猛。《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編曲,在黃梅調的基礎上翻出了許多新意,照顧了劇中人的角色性格以及整體劇情的結構,與劇情水乳交融,天衣無縫。使得劇中許多插曲傳唱至今。該片上映後,港台兩地紛紛效仿,都走黃梅調國語片的路子,可謂“無片不黃”。從此黃梅調走俏港台二十餘年,而這股熱潮的發起者,就是李翰祥。當然精品大多還是出自邵氏公司,數量也占絕對優勢。邵氏的黃梅調作品先後共有三十餘部,占港台黃梅調電影總產量的五分之三,較有影響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武則天》、《三笑》等。邵氏的黃梅調電影,確立了黃梅調在我國電影史上的意義。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不僅讓邵氏電影走出了低穀,重新贏得了觀眾與市場,為邵逸夫賺取了巨大利潤,更因為淩波的走紅給了邵逸夫一個很大的啟示:隻有層出不窮地培養新人,才不致使公司出現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局麵,也才能不斷帶給觀眾新鮮感。而隻有保證了這些,才能保證邵氏電影王國長盛不衰。
邵逸夫早就發現,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李翰祥執導的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就是明證。再優秀的演員,一旦過氣,觀眾立即就會掉頭去追捧新人。李麗華盡管號稱影壇常青樹,林黛一出現,風頭就迅速壓過了她,李翰祥起用李麗華主演的影片,觀眾完全不屑一顧。邵逸夫意識到,今天的李麗華,就是明天的林黛,很快就會有人取代林黛香港頭號紅星的位置,邵逸夫當然希望,這個人還是自己公司的人。
所以,邵逸夫準備花大力氣,來培養自己門下的新人。淩波的走紅告訴他,每一個新人都有著無限的潛力,花些本錢培養自己的人,比到處挖角成本低多了,且更為可靠。今日的新人,完全有可能在明日嶄露頭角,成為邵氏公司的主力軍,自己的公司也才能得以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在影壇上立於不敗之地。
邵逸夫培養新人的方法,最初是在影片當中,用明星搭配新人,來提高新人的演技和知名度。嶽楓導演《西廂記》,就用淩波來帶新人方菁,創下了60萬元的票房。
這一方法雖然有效,且效果良好,過程卻過於緩慢。每一部影片隻能帶一兩個新人。邵逸夫決定采用更為直接的方法,他創辦了“邵氏南國電影訓練班”,集中培養新人。
訓練班設有演劇班、舞蹈班、歌唱組,根據各人所長,有側重地進行培訓。這個班很有成效,從創辦以來,培養出一大批香港娛樂界的風雲人物,其中很多人至今仍是香港娛樂界中堅力量。比如大才子黃霑,當初就在訓練班的歌唱組;歌唱家羅文也出自訓練班,隻是當時在舞蹈組。另外許多著名演員、導演,也都曾在訓練班內參加培訓。可以說,邵逸夫的訓練班不僅為邵氏公司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也確實為演藝圈培養了大批人才。
邵逸夫識人善用,敢於起用新人,比如李翰祥、淩波等。可以說,他的眼光頗為獨到,也有勇於承擔的氣魄,很有遠見卓識。但是,邵逸夫畢竟是一個商人,有著那個年代商人的局限性。他很多時候也會因為主觀和武斷,導致人才流失。
吳思遠是個才情很高的導演,但在邵氏多年,始終隻是副導演,懷才不遇,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見發展無望,於是離開邵氏,自立門戶,果然一鳴驚人,拍了許多優秀影片。這時,邵氏遇到適合吳思遠執導的戲,隻好再低聲下氣請他回來。
邵逸夫的主觀、獨斷,還體現在他對導演的限製上。對於一部戲,邵逸夫經常有自己的看法,並要求導演按照自己的思路執行。如此,就造成了許多好導演在邵氏拍片,會拍出低水準、低票房的作品。比如當時香港的名導演宋存壽、丁善璽,本都是很優秀的導演,尤其丁善璽,還曾獲過金馬獎的最佳導演,但他們為邵氏拍的影片,卻低劣不堪,令他們自己日後回想起來都感覺慘不忍睹。所以有人說,一塊璞石,到了邵逸夫手裏,他會慧眼識金,令它煥發出美玉的光彩。但真的一塊玉到了他手裏,他又很可能當做頑石棄置一旁,或者讓這塊美玉去砌牆。
但邵逸夫對這些言論並不在意。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是一個商人,要從市場、從商業的角度考慮問題。他看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不是藝術性,而是商業性,這是他與那些導演的不同。
由於他的這種方式,令許多有才情的人離開了邵氏。對此,邵逸夫自有應變之道。對於他真正想留的人,他會用各種方法挽留,也可以適當妥協,答應對方一些條件。如果仍不奏效,還有入邵氏門下之初就簽訂的一紙合同。這紙合同,若認真執行起來,會令違約的一方傷筋動骨,所以邵氏公司的人員,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
但是,這是對於普通員工而言的。對於一些已經揚名立萬的大明星大導演來說,一紙合同,顯然莫奈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