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進港再圖偉業(2 / 2)

邵逸夫不像邵村人那樣顧慮重重,他認為左派完全不具備和他們抗衡的力量,真正的對手不是左派,而是和他們一樣的右派。

邵村人點頭,對邵逸夫說:“你說得對。你若想在香港發展,最強大的對手,正是右派中的‘電懋’公司。”

對“電懋”的大名,邵逸夫自然早有所聞。電懋公司董事長陸運濤出身豪門,父親是馬來西亞的“錫業大王”,隻有他這一個兒子。從小就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後回新加坡接管父業,產業包括錫業、銀行、橡膠園、地產、酒店和娛樂業等。陸運濤是在英國劍橋大學修的文學和曆史,所以一生醉心文藝、曆史、攝影、電影等,還是知名的鳥類學家,有很濃的文人氣。相比打理商業,他承認自己更喜歡觀察鳥類和攝影,但這並不說明他缺乏實幹精神和經營商業的能力,相反,他幹得十分出色。至於電影,隻是他商業帝國中的一部分。

陸運濤的母親就曾經開辦過戲院,但不過是貴婦的一時興起。1948年,陸運濤在新加坡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短短數年,就發展成為擁有40餘家戲院的大院線商,僅遜於邵氏兄弟。

不久,陸運濤又在新加坡成立了“國際影片發行公司”,同時開設克裏斯電影製片廠,拍攝馬來語片。緊接著,國際影片發行公司的子公司登陸香港,負責在香港購片發往南洋。

陸運濤這一係列動作,讓一開始沒有在意的邵山客和邵逸夫不得不正視他的存在。都以為他是巨商之子,玩玩而已,不料他行事有板有眼,加上有雄厚的財力支持,不僅對邵氏兄弟南洋的院線構成了威脅,在香港的作為,更令邵氏影業沒了喘息餘地。

麵對強大的對手,邵逸夫沒有絲毫退縮。他充滿豪情地說:“二哥,‘電懋’不算什麼。我到歐洲、美國走了一趟,才知道咱們的電影製作水平太落後了,影片製作過於低劣。我要引進技術,發掘人才,讓中國影片達到國際水平。我準備把香港作為根據地,進軍國際市場,重振邵氏雄風。”

邵村人見六弟對香港電影業的複雜形勢全無懼怕,豪情滿懷,年已半百之人,尚有如此雄心,不由歎服。他除了叮囑邵逸夫要一切小心,還告訴六弟,倘需要幫忙,二哥願意全力以赴。

邵逸夫笑了:“二哥,眼下確實有件事需要你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