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南洋淪陷,舉步維艱(3 / 3)

一天上午,邵逸夫正在家中,突然闖進來十多個荷槍實彈的日本兵。隻一瞬,邵逸夫的前胸後背,就被幾把明晃晃的刺刀對準了。這夥人的頭目是一個矮胖的日本兵,他走上前來,不由分說揪住邵逸夫的衣領,抬手就是幾個耳光。

邵逸夫眼前金星直冒,口角也流出了血。他強壓著憤怒,瞪視著這些人,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但他沒有叫嚷,也沒有反抗。他知道,自己對抗不了這麼多日本兵,同這些禽獸也沒有道理可講。

那個小頭目嘰裏呱啦亂叫了一陣,幾個日本兵衝上來,將邵逸夫五花大綁,押著他到了日本兵總部。到了那裏,又是一陣毒打,直把邵逸夫打得皮開肉綻。接著,就把他關進了地牢。關了打,打了關,如此過了一個多星期。

邵逸夫出身富足,現在是大老板了,何曾受過這等折磨。他憤怒之餘,還莫名其妙,不知道這一切所為何來。但他既無從申辯,也不能詢問。和窮凶極惡殺人成性的日本鬼子講理,豈不是笑話。

後來弄清了罪名,是“拍攝反日電影”。所謂“拍攝反日電影”,證據是1938年,邵村人在香港時,聯合香港其他六家電影公司,拍攝的反映中國人民全麵抗戰的影片《最後關頭》。

邵逸夫被抓,最著急的莫過於他的夫人黃美珍。黃美珍畢竟有見識有心胸,雖然著急,但並沒亂了分寸。情急之下,她想起了兩個人:曾在邵氏兄弟公司做過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邵逸夫請他們幫助邵氏公司購買過放映器材。邵逸夫一貫儉省,卻對他們非常好,曾數次請他們吃飯,向他們了解日本電影的發展情況,還問一些日本電影的故事梗概。

山本和中野還真被黃美珍找到了。他們一個在日本司令部做文職,一個在日本人的商社。聽說邵老板有難,他們急忙趕到憲兵部,向日本人證明,在拍《最後關頭》的時候,邵逸夫在南洋,所以關於《最後關頭》的拍攝,他完全不知情。

他們還拿出一些報紙上的文章給憲兵部的人看,是當時上海進步人士,批評邵氏兄弟逃避政治的文章,批評他們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仍然拍攝放映才子佳人、風花雪月類的影片。

邵逸夫因此而被保釋出來,算是死裏逃生。

不過經曆此番意想不到的變故,邵逸夫因禍得福,從此不用再提心吊膽。日本憲兵部的人都已經認得他,不再找他麻煩了。邵逸夫不必每天躲在家裏,可以放心大膽地出門了。

獲得了一定的自由,首先要解決的自然是生計。他們苦心在南洋建起的院線,大部分已經被戰火毀壞,還有的被日本人征用了,隻殘存幾家。於是邵逸夫利用剩下的這幾家影院,繼續放映電影。時局動蕩,在日寇的統治之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情況下,生意的清淡可想而知。邵逸夫勉強維持著,使一家人可以生存。

海外遊子,最是思鄉。尤其在這烽火連三月的時候,家書真可抵得萬金。邵逸夫與邵山客,最令他們感到痛苦的,還不是皮肉之苦,也不是處境的艱難,而是對故國和家人的思念。整整三年零六個月,他們無法與上海的親人取得聯係,戰爭阻隔了所有的消息。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彼此的思念和牽掛,更甚於平日,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每一天都是煎熬。

不過,年輕的邵逸夫在這場戰爭當中,在長時間的孤獨與思念當中,在獨自對抗這一切的過程當中,也得到了磨礪和洗禮,變得更為成熟、堅強,從而在今後的大風大浪裏,可以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