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對於有準備的人,永遠都是另一個機遇的開始。
邵氏兄弟聚在一起,商量公司的出路。兄弟幾個一致認為,固守上海這塊彈丸之地,“天一”必死無疑。以“天一”眼下的實力,若與“六合影業”硬碰硬,無異以卵擊石。若想殺出重圍,覓得生路,隻能另辟蹊徑。
可是,路又在哪裏呢?
此時,邵氏最主要的家族事業,就是電影業了。“錦泰昌”交給幾個老夥計打理著,因疏於過問,已日漸零落。邵醉翁早期與人合夥的商號也已倒閉,邵氏兄弟已經沒有了退路。
況且,就這麼拱手交出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兄弟幾人決不甘心。
“另辟蹊徑,另辟蹊徑……”邵醉翁念著這幾個字,沉吟著。突然,他眼睛一亮,“蹊徑”兩個字啟發了他。他想,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國內這條路走不通,何不遠兜遠轉,去國外嚐試一下呢?
想到這裏,他頓覺豁然開朗。倘若在國外站穩腳跟,有了自己的基地,便進可攻,退可守,還可與上海總部相互照應。
兄弟三人當即決定:走出國門,開發國外市場。
去哪裏呢?三人商討之後,把目標定在了華人較多的南洋。
南洋指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當時,南洋聚集了許多華人,這裏講中國話,看中文報刊,演中國戲。而正處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南洋,經濟發展緩慢,百姓生活單調枯燥,沒有什麼娛樂消遣,從上海等地進口的中國影片自然在南洋大受歡迎。
邵氏兄弟把目標鎖定在南洋,便因為此。
兄弟三人中,老三邵山客原在公司負責影片發行工作,此番前去南洋開拓市場,自然也非他莫屬。邵山客明白,大哥邵醉翁要留在上海坐鎮總部,主持全局;二哥邵村人除了做編劇,還一直負責公司財務,掌管著公司所有賬目,也不能離開。邵山客義不容辭,知道隻能自己離開故土,去異地為邵氏家族的事業打拚了。
初離家門,前途未卜,邵山客未免忐忑。他向大哥提出了自己的疑慮:單槍匹馬,如何能在國外經營一家電影公司?
當時,還有幾個月,邵逸夫就中學畢業了。邵醉翁深知,自己這個六弟雖然年輕,卻頗有頭腦,在電影方麵天分很高。年輕人敢想敢幹,頭腦清晰,正是開拓新市場的好人選。況邵逸夫初出茅廬,也正需要一個鍛煉的機會。於是他對邵山客說:你先去了解一下那邊的情況,如果南洋的市場打開,我自會給你派一個得力幫手的。
1928年春天,上海黃浦江碼頭。
邵氏兄弟四人齊集於此。叮囑的話已經說完了,此刻隻剩依依惜別之情默默流淌於兄弟們心間。春寒料峭,春雨綿綿,每個人都覺出了一些冷意,但這畢竟是充滿希望的春天啊。
幾個大大的箱子已裝上船,裏麵是“天一”公司的影片拷貝。邵山客正是要帶著這些拷貝,遠下南洋開拓新的市場。
汽笛鳴響,邵山客揮揮手,登上舷梯。兄弟幾人默默地看著他,將所有的祝福和不舍埋在心底。
邵醉翁心情尤其複雜。他不知道他的這招“以退為進”,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但三弟卻要為此背井離鄉。
輪船緩緩離岸。邵山客站在甲板上,憑欄遠眺,思緒翻滾。前方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他覺得,就和這茫茫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也許暗流翻湧,也許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