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國際自熱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寨屯,記者遇到了106歲的黃馬能,她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記者,她現在五世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有關調查研究提出:一個人的健康和長壽,15%取決於遺傳因素,25%取決於社會因素、醫療條件和氣候因素,而60%取決於個人的身心衛生、飲食結構等生活和行為方式因素。中國老齡科研中心通過對巴馬百歲老人和部分長壽老人的調查和分析,巴馬長壽主要有幾點:
①飲食有節:巴馬人的飲食結構具有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熱量、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五低兩高”的特點。他們長年以玉米、大豆、薯類為主食,輔以各種新鮮蔬菜、瓜果、植物油脂,魚肉蛋奶攝入量很少。但對於長壽老人的調查卻表明,巴馬人平均營養素的攝入量並不很低,在巴馬老人中找不到大腹便便的肥胖者,因而也就沒發現繼發於肥胖的各種慢性疾病。老人僅有30%左右退出田間勞作,在百歲老人中竟有10%左右還能參加田間勞動,半數的人還在做家務。巴馬人無論何事出門都要爬山過坡,由此練就靈活的腿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動夜靜,盡管體力消耗大,但是巴馬人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了身體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複。
②養體以敬:巴馬民風淳樸,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鄰裏友善,互助互讓,這是長壽老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環境。爸媽老人自身也大都或開朗豪爽,或從容溫和,很少見孤僻暴躁者。他們大多以平常心對待生死,在當地百歲老人中,把為自己準備的壽材陳設在屋內,進進出出都能看到,他們淡泊名利,安於平凡,但對待生活的態度並不消極,無論在生產勞動或家務勞動方麵,盡管年事已高還是盡可能地做事情,故很少有累贅別人的自卑感。
③防重於治:巴馬老人幾乎一生中沒有做過體檢,也很少看過病,但巴馬人的一些防病措施卻很出色,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就有開口茶、藥耙等用來預防常見病,成人有涼(藥)茶、藥浴,常年進行冷水浴。將近80%的老人在患了諸如傷風感冒之類的毛病時很少用藥物治療。而是依靠自身的抵抗力自然恢複。在疾病治療上巴馬人也很有特色,一些民族醫藥如刮痧,藥茶等都為其所掌握、應用。
相形之下,現代人的種種不良生活和行為方式,不能不說是健康長壽的大敵。許多人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或陷入飲食的誤區或坐在香煙這顆“定時炸彈”上;或不再安步當車,或沉溺於室內休閑;或過分依賴藥物和保健品,或追逐名利而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