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之人都難免遇到升遷的問題,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事。很多官員往往就是在新老換屆的關鍵時刻出現了問題,要麼是老官員在臨走之前瘋狂地行使自己的權力,生怕走了之後用不了;要麼就是新官員來了急於樹立威信,將前任的政策一律推翻,搞得整個體係支離破碎。這些都是官家大忌。
對前任的政策要“中庸”
“官箴如是說”
法令前官所立,苟無大害,不可輒改,但在我行之至與不至爾,何以更改為哉?故《漢書》重安靜之吏,柳公嚴舞文之吏。若少不順,亦但潤色損益之可也。苟果有弊,則要更張,亦必先要熟思此法行之到底決勝於彼,然後方行之也。予嚐見有人動嫌前官積弊之失,及至更定,反不及前。況有法未成立,弊反蜂生者,蓋亦不思輕忽之甚也。好更張自是者,戒之!
——《官箴》公規篇
“原文可以這樣讀”
前任官員製定的法令,如果沒有大的危害,就不可擅自更改,隻看我執行得合適與不合適罷了,為什麼一定要更改呢?所以《漢書》推崇沉靜穩重的官吏,柳公嚴肅處理舞文弄法的奸吏。如果法令稍有不順的地方,也隻要加以潤色,適當增減內容就行了。如果真有弊病,即使要重新製定,也一定要首先認真考慮新的法令是否勝過原先的法令,然後才可以施行。我曾經看見有人動不動就指責前任官員累積弊病造成的失誤,等到他更改法令以後,反倒不如從前。何況還有法令尚未確立,而弊端已經叢生的情況,這也是因為考慮太少造成的後果。喜歡更改法令、自以為是的人,要慎重啊!
“官箴活學活用”
前任走了,接任者要怎麼做,做到何種程度?這是擺在很多繼任者麵前的一道難題。做不好,容易一到任就失去威信;做過了,又容易遭到各方的反對,甚至上級也產生不滿,實在難辦。
特別是對於前任留下的政策,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這些政策沒有飽受詬病,最好就不要去動它。就像《官箴》中所說:“下法令前官所立,苟無大害,不可輒改,但在我行之至與不至爾。”前任的法令關鍵再怎麼執行,而不在更改不更改。西漢時的曹參就為後人做出了一個繼任者的好榜樣。
曹參是西漢著名的賢相,在隨劉邦南征北戰中,屢立戰功,功勳卓著。漢初被封為平陽侯。
漢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問他將來誰接替他合適。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隻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麼樣?”蕭何知道曹參是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讚成,說:“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帝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係很好,後來曹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麼好了。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蕭何做相國。曹參用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處理政事時,全部按照蕭何以前的成規辦理;任用官吏時,隻挑那些年齡大、忠厚老實、不善言談的人,凡是辭藻華麗、喜歡長篇大論、追求名利者一概罷免不用。他自己則嗜酒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他白天飲酒,夜晚飲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看見他日日飲酒,不理政事,很是焦慮,都想來勸說他。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家裏,他就擺開酒席,請他們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話岔開,弄得別人都沒法開口。客人們一直喝到酒醉離去為止都沒有機會向曹參勸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心裏很不滿意,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裏挺不踏實。但他是個比較柔弱的人,曹參勞苦功高,當麵批評他有點說不出口。一天,惠帝對在身邊做侍從的曹參的兒子說:“你私底下問問你的父親,就說高帝剛剛去世,我又很年輕,他作為相國,整天飲酒,究竟打的什麼主意,還想不想治理這個國家了?”哪承想,兒子的話剛剛出口,曹參便一怒之下打了兒子二百大板,並且說:“滾回去當好你的侍從,好好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豈是你應當說的。”曹參的兒子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常委屈,回宮的時候當然向漢惠帝訴說了,漢惠帝也感到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他說:“是我讓你兒子問你的,你怎麼把他打得那麼慘?”曹參慌忙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考慮一下,關於聖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嗎?”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呀!”
曹參又說:“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蕭何嗎?”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先生好像不如蕭相國。”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製定了一套規章。我們隻要按照他們的規定辦,不要失職就是了。”惠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也就不管曹參如何作為了。
由於那時候正值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特別需要安定,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國泰民安,他深得百姓愛戴,便有人編寫歌謠稱讚蕭何和曹參。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
如果你繼任後,對前任領導的政策的某些細節不甚滿意,也不必將整個政策廢止,隻要在具體執行的時候變通一下便可。在具體的條款上改變執行方式,這樣既能謹慎地將前任政策保留,又能滿足你的想法,何樂而不為呢?總之,對於前任的政策要謹慎,要以保留為主,即便你真想更改,也不應立馬全盤否定,慢慢來,受到的阻力就會小多了。
幾年的功績不是自誇出來的
“官箴如是說”
代之未至也,風民立石以頌德,結綺門以祖行,鳩錢帛以佐路費,建生祠以圖不朽之名,皆非士君子之事也。蓋為善不求人知者為上,知而不自有其善者次之,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虛譽者,風斯在下矣。
——《官箴》處置事宜篇
“原文可以這樣讀”
繼任者還沒有來,就勸百姓立石碑來歌頌自己的恩德,搭建彩門來餞行,聚集錢財來作為路費,建立生祠來圖謀不朽的聲名,這些都不是士君子該做的事情。做好事不求別人知道的人為上等,別人知道但本身不宣揚善行的人是次一等,喋喋不休地自我誇耀,自我出賣,隻是崇尚虛妄的名譽的人,這是最下等的。
“官箴活學活用”
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位明智的官員在離任時自誇政績的,也沒聽說過哪一位明智的官員在走前忙著給自己立碑著傳的,不諳世事的愚蠢官員才會那樣做。要知道名聲不是自誇出來的,是靠眾人傳頌的,政績也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幹出來的。如果你在任期間真有政績,自然會存在別人的心中,傳於別人的口中。
李行言為海州刺史時,唐朝的盛世已過,開始走向衰敗。但是唐宣宗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且很有心計。在他繼承王位後,裁決細小軍政事務時,都能合情合理,人們這才知道他很有主張。
以前,唐宣宗並不了解李行言。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遊獵,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皇帝著一身獵裝,別人看不出他就是當朝天子,二人隨便拉起家常。
宣宗問樵夫是哪個縣的人,樵夫回答說:“涇陽縣人。”
又問:“縣令是誰?”
回答說:“李行言。”
宣宗再問:“李行言在縣為政情況怎麼樣?”
樵夫回答說:“李行言性格固執。前些日子有幾個強盜被捉,關押在縣監獄,宦官領掌的北司禁軍來縣府要人,李行言不顧各方麵的壓力,就是不放人,硬是將這幾個強盜全部處死了。”
唐宣宗聽完這番話,默默地點了點頭,自言自語地說:“此人可用矣。”
樵夫莫名其妙。
宣宗狩獵回宮以後,將李行言的名字、事跡寫在一個帖子上,掛在自己寢殿中的柱子上。
這年冬季,海州刺史位置出現空缺,大臣們紛紛舉薦,宣宗力排眾議,任命李行言為海州刺史。
李行言入朝謝恩時,唐宣宗賜給他金紫衣裳,並問李行言說:“你知道為什麼賜給你金紫衣嗎?你知道為什麼任命你為海州刺史嗎?”
李行言自始至終被蒙在鼓裏,於是回答說:“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掛在寢殿柱子上的帖文給李行言看。
李行言看過宣宗所寫的帖文,暗自慶幸自己在懲治罪犯時,堅持了原則立場,也十分欽佩宣宗明察秋毫。於是,謝恩赴任。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隻要你有政績自然會贏得口碑,如果你沒有政績,就是再怎麼自誇也沒有人相信,反倒會被說你為人虛偽。我們寧願相信上級領導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不要相信自誇出來的功績是有價值的,即使上級暫時沒有注意到你的功績,也不能自誇,因為這會讓上級覺得你是在邀功,是在跟他討價還價,反而對你產生反感。
知足者仕途坦蕩
“官箴如是說”
“蝸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東坡此言深可為知進不知退者之戒。夫人事之役役也,計謀之敝也,人皆以人事可以致富貴,計謀可以致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輟,有物宰之,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況為之而不成者多乎。造物無言也,人不可以惑其聽;造物無形也,人不可以瀆其公。世之人役役敝敝於百年之間,無頃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耶?
——《官箴》處置事宜篇
“原文可以這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