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果 第四節飲食養生的方法
這裏說的是飲食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進餐時的情緒、進餐的方式,進餐後的注意事項等方麵。這些都非常關鍵,因為吃的方法不對,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1進餐情調
這是飯前首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要保持一個好的情緒,因為情緒好壞直接影響著進食。食欲是人之本能,沒有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裏也如同嚼蠟,毫無興致。據報道:江西一位妙齡女郎患神經性厭食症,終日靠吃水果生活,每當別人進餐時,自己卻躲在屋裏喝開水。現代醫學認為,人的下丘腦有一組專管食欲的神經細胞,叫食欲中樞。食欲中樞在大腦的控製下,通過胃部的反饋信息進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緒所製約。當情緒愉快時,吃什麼東西都津津有味。因為愉快的情緒和興奮的心情都能增加食欲,胃腸功能增強;相反,人在憤怒、悲傷或苦悶時,往往會茶不思,飯不想,勉強吃下也難以消化,正如古人所雲:“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大量事實證明,任何緊張和不安的情緒都會破壞食欲,抑製唾液分泌。所以,在進餐時應保持優美安定的環境和舒適愉快的心情,盡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飯的時間,爭論問題,訓斥孩子,這都違反營養衛生學的要求。
2細嚼慢咽,不可暴食
“細嚼慢咽,益壽延年”,這句衛生習語,說的是吃飯時細嚼慢咽對健康的益處。人對食物的消化活動,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用牙齒把它們嚼碎,使大塊的東西變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還具有三對唾液腺:腮腺、舌下腺和頜下腺。這些腺體能分泌唾液,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唾液大約15升,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可以加速食物中的澱粉分解,使之轉變成麥芽糖。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就能理解細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飯時狼吞虎咽,不但食物嚼不爛,而且食物在口腔裏停留時間短,來不及進行化學變化,吞下去後定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有時還會造成打呃。尤其是老年人,他們的牙齒不好,細嚼慢咽更為重要。我國古代名著《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日本醫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細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喪失。其試驗方法是:把非常有害的致癌物質放入試管內,與吐出的唾液混合在一起,然後取樣化驗,觀察其變化,並未發現什麼,但當把混有唾液的試管反複搖動30秒以後,再觀察時卻發現裏麵的致癌物質的毒性80%~100%都已消失。日本同誌社大學的西岡教授,根據這一醫學實驗的方法,讓大家對含微量致癌成分的食品添加劑、食物黴菌、農藥、燒焦的魚肉,分別進行試驗,結果完全相同。這一試驗表明,人們咀嚼食物分泌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它能殺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使其毒性消失。但要注意,食物進入口內,必須細嚼30秒以上,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在咀嚼時,不應單側咀嚼。原因在於單側咀嚼是間長久會造成下頜骨單側肥大,對側的牙床也會萎縮。所以,要養成雙側咀嚼的習慣。
3進食姿勢與速度
一些人習慣坐低凳或蹲著吃飯,這樣不符合飲食衛生的要求。究其原因是胃體受壓,食物在食管裏不能順利通過賁門入胃,食道黏膜長期受到機械刺激,容易損傷變性,甚至引起癌變。因此,進餐時應當端坐,上體與大腿應大於90度角,這樣才有助於食物暢通入胃。
進食速度不宜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點。這是由於進餐速度太快,大於胃部飽滿信息向飽腹中樞反饋的速度,便容易多吃。研究發現,胖人多數都有吃飯過快的習慣。
4食宜專心
這是指吃飯時不可分心。我國古代早有“食不語”及“食勿大言”的箴言。吃飯不說話,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德。如果吃飯時喋喋不休,唾液四濺,既不衛生,又妨礙自己或他人進食。《馬琬食經》主張:“凡食,欲得安神靜氣,呼吸遲緩。”所說的安神,是指進食時,需將頭腦中各種瑣事盡可能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倘若進食時,頭腦中仍思緒萬千,例如一邊看書報,一邊吃飯,注意力沒有集中在飲食上,那麼,也不能激起食欲,納食不香,必然影響消化吸收。
另外,《養生要集》中記載:“已勞勿食”,“已汗勿飲”。所謂“已勞勿食”,意思是說在十分勞累之後,不要立刻進食,應該先稍作休息。所謂“已汗勿飲”,是說大汗後不要馬上暴飲,因為這時猛喝水,導致血容量急劇增加,加重心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