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01(1 / 3)

生命因文學而精彩(代序)

李 豔

集作家與評論家於一身的陳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國微型小說和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發展與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2008年4月7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世界語言文學係教授穆愛莉,慕名前來中國湖北監利陳勇家中,對他進行長達3個半小時的學術專訪,並將專訪內容寫入她主編的《中國微型小說現象研究》(英文版),向世界讀者介紹包括陳勇在內的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及作品。2008年7月11日,陳勇加入中國作協。2008年10月8日,小小說作家網開辟了陳勇評論專欄。2009年2月8日,湖北作家網文學鄂軍欄目開辟了陳勇專欄。2009年4月25日,湖北作協在武昌召開陳勇作品研討會,美國教授穆愛莉,中國小說學會等國內外30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及組織發來賀電。與會的樊星、程遠斌、梁必文、謝克強、劉益善、楊彬、韓永明等作家、評論家對陳勇30年來在微型小說創作上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與會者認為,陳勇微型小說創作立足現實生活,通過截取生活的斷麵,以小見大,多角度、多側麵反映了江漢平原的社會風貌和各色人物的眾生相,他的作品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可讀性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淩鼎年說,目前中國國內微型小說界,能兼顧創作、評論的“雙棲作家”為數不多。而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樊星等專家認為,勇於挑刺的陳勇,為當今微型小說界刮起了一陣春風。

湖北作協為微型小說作家召開作品研討會,陳勇是第一人。

陳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小說創作的,已發表1000多篇微型小說。自1998年以來,出版了《送你一束康乃馨》、《楓葉紅了》、《情人河》、《珍品》、《紫砂壺》、《九頭鳥的傳說》、《鳳凰涅槃》、《在水一方》、《胭脂河畔》、《吹薩克斯的男孩》等10部微型小說集。不少作品被選載,幾十多篇作品獲全國性獎項,《老人與狗》入選《中國新文學大係1976—2000?微型小說卷》。他的小說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高軍在《自成一格,頗具特色》一文中指出:“陳勇往往是每篇作品主要針砭某一社會現象或現實問題,對美好的人和事熱情歌頌,對醜惡的社會現象揭露批判,引起讀者的思考和注意。一是揭露了官場的腐敗。二是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進行了無情的鞭撻。三是廣泛描寫了社會萬象,人生百態。他還進行了多方麵的藝術探索。在情節結構上,以人物自身的命運和行動顯出思想來,自覺地將自己的傾向暗含在人物命運的變遷或前後情節的反轉中。在人物塑造上,善於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挖掘人物的內心情感,盡力寫出人的多重性,複雜性,直指人的本質,給人以尺幅掀波瀾的藝術享受。在語言上,追求簡潔,明快,平易,有一種少加修飾的純淨美。這種語言特色代表著他的文化人格。律師身份,練就了他為文的簡潔,莊重,樸實;寫小說,又要求文筆斑斕繽紛,跌宕往複。所以,他大量地采用了描寫,誇張,甚至運用了大量的歇後語,形成了一種純淨語言。多用主謂句,注重動詞句型的變化,摒棄多層修飾的長句,同時注重句型的變化。因此,有力度,有節奏,有散文的灑脫,有詩歌的鏗鏘,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老人與狗》是前期代表作。博士研究生章輝在《不動聲色的針砭》一文中,對其讚賞不已:“小說之所以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融合多層次的內容,深刻地揭示主題,是因為作者有效地運用了創作技巧。小說的技巧,一是語言簡潔,無拖遝冗長之感。作者盡量選用沒有多少形容詞的副詞修飾的、短小的陳述句,動用毫無誇張粉飾的筆調,來冷靜地敘述一個故事。多處一句一段的結構,更使小說精練。二是筆法冷峻,有著福拜樓式的客觀。好象對作者而言,這個故事老之又老,已經引不起他的激情,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正是這種姿態,我們仿佛看到他的嘴角掛著不屑的嘲諷,作品的批判力度由此凸現。作者在小說中隱而不現,自始至終沒有露麵,沒有一句議論和評說,但是我們從字裏行間分明可以感到作者那張森然的臉和那雙嚴峻的眼睛,仿佛像兩把利劍撕破世人堂皇的外衣下的醜惡的靈魂。三是對比鮮明,這又有並列的兩條線:一是武子前後言行的對比。武子心急如焚,像丟了魂,還上媒體登廣告,可見他的鄭重其事。但是別人把他的狗牽來時,他卻馬上反悔,把自己的許諾拋到一邊。二是他對狗與對人的感情的對比。武子可以對一隻狗掉魂,可以花萬元在一隻寵物上,但卻對自己的父親毫無感情,不聞不問。這種對比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旨。”

陳勇後期小說以歌頌為主。在接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世界語言文學係教授穆愛莉學術專訪時,陳勇專門談了這個問題:“我的前期小說揭露諷刺居多,後期小說則展示了對美的渴望。這種變化與工作環境和人生經曆有關。前期寫作時工作環境不理想,體現在作品中就是諷刺居多。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加,對人生與寫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心態漸趨平和衝淡,寫作更加趨於理性化。”

我有幸參加了湖北作協召開的陳勇作品研討會,目睹了陳勇先生的風采,聆聽了他的教誨,受益匪淺。在研討會上,我宣讀了二篇評論《多重主題建構和文化主題內涵豐富》和《水之美》。《在水一方》和《胭脂河畔》是陳勇後期兩部重要小說集,受到美國教授穆愛莉高度讚賞。遺憾的是,尚未引起微型小說理論界的重視。《在水一方》寫水中,《胭脂河畔》則寫岸上,二書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寫出了水鄉獨特的風土人情與人文景觀,內涵非常深刻,藝術感染力很強。

《胭脂河畔》是他創作的第一階段,即寫實階段的結束,和第二階段,即象征主義探索的開始,因此很有意義。《胭脂河畔》的多重主題使它的內涵豐富,值得關注。

一、現實悲喜,發人深省。

法國小說家喬治?杜亞美曾說過:“任何一部長篇小說,隻要它是引導我們脫離生活的,無論它有多麼美,也都是虛假的和沒有價值的。我們隻能從生活的立場出發,來評價那些引起我們注意的作品。”這雖是談論長篇小說的,但對微型小說同樣適用。立足於現實,再加以適當的藝術虛構,以達到折射現實,關懷現實的目的,是《胭脂河畔》的寫實特色所在。小說集中的故事都發生在胭脂河這個真實存在著的地方,小說集中的人物原型,如小偷、修鋼筆的人、賣花的姐妹、獵人等,以及小說中的相親、泡茶、看電視、打牌、看戲、釣魚等情節,都是來自於現實,這些小說中所描繪的日常生活,所營造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幕幕悲喜劇,總能打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對現實人生的思索。如《戲說征婚廣告》,戲謔地反映了征婚詞的誇張,一語中的;《唱戲》對胭脂村傳統的老百姓那種妒富心態的折射,和結尾處對為領錢而來看戲的“三胞胎”媽媽的反諷,力透紙背;《姊妹花》將賣花姐妹的不同處事風格對比,凸顯自尊自愛的力量;《最後一篇是悼詞》通過寫一個迂腐無能的領導在追悼會上的出醜,鞭笞官場某些不平等的社會現實等等。這些折射現實的小說,是作者強烈的寫實動機和幹預現實能力的體現。“我期待著偉大作品帶來雙重的奇跡:它既能感動心靈,又能使這些心靈易受作品所依據的現實生活景象的感染”。《胭脂河畔》這部小說集立足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