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艱難的工作就越需要快樂的思考方式。
——丹尼爾·高曼,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哈佛大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認為,積極與一個人的處境有關聯,積極在於一個人選擇適應的環境發揮最高的潛能,是一個人把能量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一種人生態度。對於身患絕症和在創作中的作家來說,他們會麵臨不同的人生狀態,但都會有積極。隻不過身患絕症者感受到的是與疾病鬥爭的勇氣,作家感受到的是創作中的熱情與活力。兩者在量上沒有規定,卻在質上是相同的。
對此,一些哈佛學子深有感觸,並對下麵的一個故事很熟知。
傑克奉命到沙漠裏去執行任務,他的妻子愛麗絲陪伴著他。白天傑克去執行任務,愛麗絲便一個人留在營地的小房子裏。由於沙漠人跡罕至且溫度很高,這讓愛麗絲覺得很困苦。尤其讓她不能忍受的是,更沒有人願意和她談天,尤其是麵對那些語言不通的種族,她所希望的就是丈夫能夠早點回來。隻是等待的時間很難熬,愛麗絲覺得很痛苦,便給自己的父母寫信,希望能夠離開這個不快樂的地方。
一個月後,愛麗絲接到了父母的回信,回信的內容很短,隻有一句話,但正是這一句話,改變了愛麗絲的生活態度。信中是這樣說的:有兩個囚犯,他們都望向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泥土,另一個看到的是星辰。
愛麗絲仔細地琢磨著這一句話,不由得心頭一顫,終於恍然大悟,她要找到沙漠中的星星。於是,愛麗絲開始和當地人接觸,當地人也對愛麗絲報以熱情,這讓愛麗絲深為感動。在與當地人的接觸中,愛麗絲了解了很多關於沙漠的動物和植物的知識,她還把自己的陶瓷送給當地人,當地人則會回饋她一些食物、肉品等。愛麗絲還會在閑暇的時候和當地人去看日升日落,並尋找一些動物遺留下來的殘骸。愛麗絲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她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人還是原來的人,可愛麗絲的生活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其中的原因在於愛麗絲的心態發生了改變,正如在那封回信中,一個人看到的是泥土,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星星。一開始愛麗絲情緒低迷,她看到的是泥土,後來她適應了環境,使自己的潛能得到了最高的發揮,看到的便是星星。
積極會對一個人有價值的導向,這不是一個科學上的概念,積極是與消極相對的。積極主要是指一個人主觀上的感受,包括認知、情緒和行為,積極隻能與自己的過去的感受相類比,我們不可把兩個人的積極用來對比。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有為地把事情辦好並不是積極,征服外在的環境才算得上積極。這裏,一些有神經症的人就想通過征服外在的環境讓自己趨於完美了。他們會用主觀意願取代客觀的現實,會在改造世界麵前有著過於的行為,結果會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的範疇,這是不可取的。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一個人總為家裏的煤氣是否關掉而憂心忡忡,那麼他會有脫離現實的行為,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欲望,這種欲望是不合乎常理的,它不是積極的,隻能導致矛盾或者是消極。所以,積極有時是一種無為,一種看上去無奈、該接受的接受、做自己最佳的行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說,健康的情緒體現在積極的信念及健康的認知,不是外界事物導致了不健康的情緒,而是消極、不健康導致了並不健康的情緒、行為。外界的事物是客觀的,隻有人的身體和行為會涉及到積極與健康的行為。在那些貧困交加、政治迫害、親人離去之時,一個人很難去關注幸福的。此種情形之下,就應該學會體驗負麵的情緒,並且要盡量使自己能夠做到優雅,要充滿自信,使得壞情緒消失並實現情緒的成功轉向。情緒的轉向取決於情緒的行為、態度的轉變,隻要這些方麵發生轉變,那麼情緒也會跟著轉變。當遇到一個大吼大叫的人,如果不認為他是脾氣暴躁而是感情豐富的人,就可以換一種角度去剖析。
當自己也產生了負麵情緒,不妨對自己說:“無論是什麼樣的負麵情緒,都應當正視並體驗它,並且要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於這些,哈佛的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壓力會加緊一個人衰老的步伐,而且有可能讓一個人長達十幾年地處於衰老狀態。我們就應該在感到了壓力之時認真對待,不去想一些困擾著的問題,而是要想想美妙的世界,有流水行雲,有草木流蘇。這樣,就會胸懷若穀,在追求那份寧靜中獲得自由,當擁有了這一份釋然之後,壓力也就消散,也就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