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學會運用安慰劑效應(1 / 1)

當你泄氣的時候,想想看不見聽不到一生過得充實且愉快的海倫·凱勒。

——哈佛大學校訓

先看兩個故事。

其一:很久以前,在一次心理學實驗中,醫生召集了一批患有背痛的患者,告訴他們自己研發出了一種療效神奇的、專門治療背痛的新藥,請他們服用。結果,有25%的患者都報告說,新藥的效果很好,自己的背痛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但是,事實上,醫生發給他們的,根本不是什麼新藥,隻是一些沒有任何藥物成分的澱粉片而已。

其二:在柏林舉行的國際醫學磁共振研討會上,德國漢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這一研究結果。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19名健康的誌願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在掃描過程中,研究人員利用激光針紮誌願者的手。研究人員告訴誌願者,一種止痛藥膏已經抹在了他們的其中一隻手上,而另一隻手抹的是用於參照的普通潤手霜。

但是,實際上,誌願者的兩隻手上塗的都是普通潤手霜。當誌願者相信他們手上塗的是止痛藥膏時,他們表示感到手被紮的過程沒那麼痛,而且大腦跟感覺疼痛有關的那部分區域也不活躍。

雖然治療對病人是無效的,但由於病人堅信治療有效,最後竟然可以產生舒緩病情的效果。後來,也就是1955年,心理學家畢闕博士(Henry K。Beecher)把這種效應命名為安慰劑效應,也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等,主要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向我們揭示了,我們的心理,能夠對我們的生理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啊!

這一影響,在心理情感細膩的女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當然,對於不同的女人,安慰劑效應產生的效果並不一樣。一般來說,自信心較強的安慰劑效應並不明顯,而自信心不足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安慰劑效應。

馬小然是魔羯女,平時很少與人交往,同事對她的評價也很不好:每天一副臭臉,好像同事都欠她幾百萬似的。其實,馬小然也有自己說不出的苦,在她眼裏,同事一個個都非常優秀,而自己卻一無可取。雖然馬小然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很難驅散她內心的悲觀情緒。馬小然常想:如果我真的很好,為什麼大家見了我都躲得遠遠的呢?其實,馬小然內心是很渴望與同事打成一片的,但是她實在沒有天秤、雙子那樣的自信,也自認為不如人。

有一次,馬小然去理發店做頭發。為了促銷,馬小然的理發師使力向她推薦某個燙發項目,並說:“打扮得時尚一些,同事、朋友們都會更喜歡你。”理發師無意的一句話,觸到了馬小然的某個心結。於是,馬小然決定試試這個燙發。其實,馬小然的這個燙發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但是,馬小然卻因它而變得樂觀、自信了一些。第二天上班,馬小然竟然覺得同事看她的臉色都不一樣了,於是也微笑著向同事打招呼,而馬小然的微笑自然也會贏得同事的微笑回報。於是,馬小然開始深知燙發的確改變了自己的形象。

其實,在同事的眼裏,變的並不是發型,而是馬小然的態度。

在人際交往中,樂觀、自信的笑容和神色是最感染人心的。那麼,該如何運用安慰劑效應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

其一,略微改變自己的外部形象,並堅信自己因此而美麗、動人起來。例如可以多看看那些回頭率較高或者較受歡迎的人如何著裝,然後試著略微改變一下自己的外部形象,然後想象著自己是如何欣賞那些受歡迎的人,告訴自己現在別人也是那麼歡迎你的。如此一來,羯子自然就會樂觀、自信許多,與人交往時也不必那麼膽怯了。不過,記住,改變不宜太多,隻是稍稍做些改變就可以了。

其二,每天告訴自己:“我是受歡迎的”“明天是美好的”,這種積極的暗示也有利於改變悲觀為樂觀,而且簡單易行,不妨多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