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兒童要有深入的了解:不隻是了解孩子的表麵情況,而且要了解孩子的氣質特點、人格發展特點、心理狀態等。例如,孩子是否好動;孩子做事是否持久;考慮問題是否全麵;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意誌品質、用腦習慣、智力水平及理想和誌向,父母目前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孩子能否接受等。這是改善兒童學習困難的第一步,另外還可以帶兒童到心理衛生診所進行谘詢、測查,接受指導。
(2)客觀評價兒童的學習能力:首先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弄清哪門功課、哪些內容有困難,然後去心理衛生谘詢門診進行學習能力、智力水平、注意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行為問題的測查,給孩子的學習能力作一評價。其中患兒的智力與學習能力並非完全一致,所以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要綜合評價。將患兒是因為精神發育遲滯,特殊學習技能發育障礙(如特殊誦讀困難)、情緒障礙、行為問題和其他心境障礙所致學習困難區分清楚。
兒童學習困難的分級標準:據我國14省市協作研究有關學習困難評定標準,以水平試卷成績分級:①嚴重學習困難:語文、數學平均成績在60分以下;②輕度學習困難:語文、數學平均成績在60~70分,但常有不及格者。
(3)開展特殊教育:如果發現兒童有精神發育遲滯及學習能力低下應采取特殊教育。如果孩子為嚴重的精神發育遲滯,應送患兒去弱智學校;如果是屬於邊緣性智力的兒童則可以采取特殊的教學方法,如因材施教、興趣教學、以勤補拙等方法,使其跟上其他兒童的學習速度。
(4)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及培養:大多數學習困難兒童都表現出學習動機不明確,因而在調動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同時,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良好的適應能力,使患兒意誌堅強,能夠不斷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患兒具有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的學習精神。
(5)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在目前很多學校隻是重視具體知識的學習,而往往忽略了學習能力的培養。一些從小背了許多唐詩和認了許多字的兒童上學後學習並不好,由於這些兒童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使他們接受新鮮事物慢,學習不靈活,在剛開始學習時,由於已經積累了一些知識,認為學習並不困難,因而對學習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隨著所學課程的加深,遇到自己不會時就容易急躁,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在教學中,還應讓孩子不單單死記硬背,而且還要使孩子學會聯想、對比、融會貫通地活學知識,會動腦筋,勤動腦筋。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注意品質,使其能夠專心學習,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及廣泛的興趣和好奇心。
(6)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要改善患兒的學習困難,就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氣氛,特別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不斷地鼓勵孩子,創造民主型的家庭模式,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
5.學習困難兒童的分類
根據學習困難的性質可將兒童學習困難分為一般性、普遍性的各科學業成績、技能落後和特殊技能發育遲滯。精神發育遲滯必然會出現明顯的學習困難及社會適應困難,這裏我們不加以敘述,在以後要單獨談到。而邊緣性的智力障礙較複雜。因為人的智力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智力是學習技能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兒童是發展中的個體,如果僅按當時的智力水平不能作為學習困難的惟一解釋。
(1)一般性及普遍性學習困難:各門功課學習技能的普遍落後,除了智力因素的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損害和一般心理功能障礙,導致學習技能的發展和應用障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