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神經係統(3 / 3)

嗅覺區 位於海馬旁回、鉤的附近,接受嗅束的部分纖維。

以上各中樞是高等動物與人類共有的。但人不同於動物。人有語言、思維、意識等高級神經活動,人類的大腦皮質上還存在著特有的語言中樞。

語言區 包括說話、聽話、書寫和閱讀四種中樞,分別位於有關的感覺中樞或運動中樞的附近,且隻存在於優勢半球上。一般認為,語言中樞建立在一側大腦半球上。對慣用右手及大部分用左手的人,左側半球皮層在語言功能上占優勢,即語言優勢半球。因此,左半球的相應區域受損後,會產生“失語症”。僅少部分用左手者語言中樞在右側半球。

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 在額下回後部,44、45區,左半球中央溝前麵靠近控製唇、舌、頜、聲帶肌的運動區。此區受損,與說話相關的肌肉未癱瘓,仍可發音,說話慢、費力。但並不影響對語言的理解,稱運動性失語症。

聽覺性語言中樞(聽話中樞) 在顳上回後部,22區。其功能是理解別人的語言和監聽自己的說話。此區受損,聽覺無障礙,但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喪失了對聽覺性語言的理解能力,稱感覺性失語症。

視運動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 在額中回後部,8區,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運動代表區。此區受損,手的運動機能無礙,但原有的寫字、繪圖等精細動作發生障礙,不能以書寫方式表達意願,稱失寫症。

視感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 在頂下小葉的角回,39區,靠近視區。此區受損,視覺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號的含義,原有的閱讀能力喪失,稱失讀症。

總之,人腦的結構複雜,功能微妙,左右半球各司其職。左半球在控製神經機能方麵起主導作用,以語言、意識、數學分析等抽象思維活動為主。右半球以非語言信息,如音樂、藝術、圖形、時空概念等形象思維為主。左右半球的分工與合作,才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協調運作,完成人類的高級活動。所以,從整體上看,不存在絕對的優勢半球。

(5)腦脊膜、腦脊液、腦血管和腦屏障

①腦和脊髓的被膜 腦與脊髓外麵包有三層被膜,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和軟膜。有保護、支持、營養等功能。

硬膜dura mater分硬腦膜和硬脊膜。硬腦膜包被腦,堅固有光澤,分內、外兩層。外層襯於顱骨內麵,具有腦膜及顱骨內骨膜的作用。有些地方內、外層之間有靜脈竇。內層自枕骨大孔向下延續為硬脊膜,硬脊膜僅一層,包被脊髓和脊神經根。在第二骶椎向下包裹終絲。終止於尾骨。

蛛網膜arachnoid mater包被腦和脊髓的薄半透明膜。它與軟膜之間的空隙為蛛網膜下隙,內含腦脊液。在顱腔的上矢狀竇附近,蛛網膜向硬膜靜脈竇內突入形成許多突起,稱蛛網膜粒。腦脊液通過這些顆粒滲入硬腦膜靜脈竇,回流入血。蛛網膜在脊髓末端到第二骶椎高度之間擴大為蛛網膜下池,稱終池,內容馬尾。

軟膜pid mater薄而富含血管和神經,緊貼腦和脊髓表麵,並隨溝回起伏,對腦和脊髓起營養和保護作用。

②腦室與腦脊液的循環 腦室是腦內互相通連的一套完整的管道係統,包括側腦室、第三腦室以及中腦、腦橋、延髓與小腦之間的第四腦室。側腦室通過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第三腦室通過中腦水管與第四腦室連通,第四腦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各室內皆有產生腦脊液的脈絡叢。脈絡叢是由軟腦脊膜上的血管和室管膜細胞突入腦室而形成的。腦脊液與血漿和淋巴液的性質相似(成人總量約150ml),在各室與蛛網膜下腔之間循環,形成腦和脊髓的水墊,保護其免受震蕩。正常腦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壓力,對維持腦組織正常滲透壓和顱內壓及保護和營養腦及脊髓有重要作用。如果腦室的通道阻塞,腦脊液循環受阻,腦室中的腦脊液積多,可引起腦積水或顱內壓增高、腦組織受壓移位等,出現腦疝,如枕骨大孔疝。腦脊液循環途徑可簡示如下:

左、右側腦室→室間孔→第三腦室→中腦水管→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左、右外側孔→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粒→硬腦膜靜脈竇(上矢狀竇)→最後彙入靜脈。

③腦和脊髓的血液供應 腦的血液供給十分豐富,由一對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進入顱腔供應腦。腦血流量約占心輸出量15%。平均每分鍾約有750ml動脈血流經腦組織。腦的靜脈壁薄,無瓣膜,不與動脈伴行。可分淺、深兩組,兩組之間有吻合。

脊髓的動脈血由椎動脈和節段性動脈供應。脊髓的靜脈與動脈配置大致相似。

④腦屏障 在中樞神經內,毛細血管內血液與腦組織及腦脊液之間存在著一種屏障,稱腦屏障brain barrier。腦屏障包括三部分:血—腦屏障;血—腦脊液屏障;腦脊液—腦屏障。因為血漿中的物質要進入腦組織,必須受到嚴格的選擇和限製,所以三種腦屏障聯合起來才能阻止血液中異物進入腦組織。

血腦屏障是由毛細血管內皮、內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毛細血管的基膜和神經膠質細胞突起形成的膠質膜組成。一般認為內皮細胞是血-腦屏障的主要結構基礎,基膜和膠質膜起輔助作用。

血—腦屏障的生理意義 主要是通過內皮細胞的高度選擇性和通透性,防止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進入腦內;維持中樞神經係統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保障正常生理功能。

三、周圍神經係統

周圍神經係統是指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組成的許多神經節、神經幹、神經叢和神經末梢裝置。

(一)神經節

1.脊神經節spinal ganglia位於脊神經後根膨大處,其中的細胞為假單極神經元,屬感覺神經節。

2.腦神經節cranial ganglia位於第Ⅴ、Ⅶ、Ⅷ、Ⅸ、Ⅹ腦神經幹上,結構與脊神經節相似,除第Ⅷ腦神經節(蝸神經節和前庭神經節)為雙極感覺神經元外,其餘為假單極神經元,也屬感覺神經節。

3.自主神經節autonomic ganglia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或前方。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附近或器官內。節內的節細胞是自主神經的節後神經元,為多極神經元。

(二)神經(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內髒神經)

1.腦神經 腦神經與腦相連,共12對。主要分布於頭麵部,部分還分布到胸、腹腔髒器和頸、背部等處。腦神經的排列順序通常用羅馬字表示為:Ⅰ嗅神經,Ⅱ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外展神經,Ⅶ麵神經,Ⅷ前庭蝸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除嗅神經連於端腦,視神經連間腦外,其餘的腦神經皆連於腦幹。

①腦神經纖維分類 腦神經的纖維成分較脊神經複雜,根據其分布和功能可分為下列四種:

軀體傳入纖維 將頭麵部的痛、溫、觸、視、聽和本體感覺信息傳入腦幹的軀體感覺核。

內髒傳入纖維 將頭、頸、胸、腹部髒器感受的衝動傳入腦幹的內髒感覺核,如孤束核。

軀體傳出纖維 胞體位於腦幹的軀體運動核內,軸突直接支配頭頸部的骨骼肌,如眼肌、舌肌、咀嚼肌、麵肌、咽喉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等。

內髒傳出神經(副交感神經纖維) 胞體位於腦幹的內髒運動神經核內,軸突構成的節前纖維在副交感神經節內換元後,節後纖維分布至平滑肌、心肌和腺體。

②每對腦神經根據所含纖維性質的不同,又分為感覺性、運動性、混合性三類

Ⅰ嗅神經olactory nerves屬感覺性,含特殊內髒傳入纖維,始於鼻腔嗅黏膜內的嗅細胞,周圍突形成嗅毛,中樞突聚成15……20條嗅絲,即嗅神經,穿篩孔入顱,連嗅球,傳導嗅覺衝動。

Ⅱ視神經optic nerve屬感覺性,含特殊軀體傳入纖維,起視網膜的節細胞,軸突聚集視神經盤,穿出鞏膜構成視神經。由視神經孔入顱腔,經視交叉、視束,止外側膝狀體,傳導視覺衝動。

Ⅲ動眼神經oculomotor nerve屬運動性,含一般軀體和內髒傳出纖維。一般軀體傳出纖維起於中腦上丘動眼神經核,自大腦腳內側發出後經眶上裂入眶,支配眼球外的上、下、內直肌、下斜肌和上瞼提肌。一般內髒傳出纖維,即副交感節前纖維,始於動眼神經副核,其纖維隨動眼神經入眶後,在睫狀神經節cilinary ganglion內換神經元,節後神經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參與瞳孔對光反射。

Ⅳ滑車神經trochlear nerve屬運動性,含一般軀體傳出纖維,起自中腦下丘的滑車神經核,軸突交叉後組成滑車神經,自腦幹背麵發出,經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Ⅴ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屬混合性,含特殊內髒傳出和一般軀體傳入纖維。一般軀體傳入纖維的胞體位於三叉神經節trigemianl ganglion,周圍突分布麵部的皮膚,鼻腔、口腔及舌前2/3的黏膜和牙齒、腦膜等處,傳導痛、溫、觸淺感覺和眼外肌、咀嚼肌等深感覺衝動。中樞突形成三叉神經感覺根,止於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特殊內髒傳出纖維,自腦橋中部三叉神經運動核發出,軸突分布至咀嚼肌、下頜舌骨肌等。三叉神經的分支是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Ⅵ展神經abducent nerve屬運動性,含一般軀體傳出纖維,起自腦橋下部的展神經核,軸突組成展神經,經眶上裂入眶,支配眼外直肌。

Ⅻ麵神經facial nerve屬混合性,含特殊內髒傳出、特殊內髒傳入和一般內髒傳出纖維。特殊內髒傳出纖維起自麵神經核,支配麵部表情肌。特殊內髒傳入纖維,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的味蕾,傳導味覺;中樞突止於孤束核。一般內髒傳出纖維起自上泌涎核,為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翼齶神經節pterygopalatine ganglion、下頜下神經節換神經元submandibular ganglion,節後纖維支配淚腺、舌下腺、下頜下腺及鼻、齶的黏膜腺體的分泌。

Ⅷ前庭蝸神經vestibulocochlear nerve屬感覺性,由前庭神經和蝸神經組成。含特殊軀體傳入纖維。蝸神經胞體位於內耳蝸軸的蝸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螺旋器的毛細胞,中樞突在內耳道底聚成蝸神經,出內耳門入顱後窩,止腦幹蝸背側核、蝸腹側核。傳導聽覺衝動。前庭神經胞體位於內耳道底的前庭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內耳球囊斑、橢圓囊斑和壺腹脊的毛細胞,中樞突組成前庭神經,與蝸神經同行,止於腦幹前庭核群;部分纖維直接止於小腦,傳入平衡覺衝動。前庭神經損傷表現眩暈、眼球震顫和聽力障礙。

Ⅸ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屬混合性,含5種纖維成分。特殊內髒傳出纖維,起自疑核,支配莖突咽肌;一般內髒傳出纖維,副交感節前纖維自腦幹的下泌涎核發出,在耳神經節換神經元後,節後纖維支配腮腺分泌;特殊內髒傳入纖維和一般內髒傳入纖維,胞體均位於頸靜脈孔稍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周圍突分布舌後1/3的味蕾、咽、咽鼓管、鼓室等處的黏膜及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中樞突均終於孤束核。一般軀體傳入纖維,胞體位於頸靜脈孔上方的上神經節內,周圍突分布耳後皮膚,中樞突終於三叉神經脊束核。

Ⅹ迷走神經vagus nerve屬混合性,含四種纖維成分。一般內髒傳出纖維,副交感節前纖維起自迷走神經背核,行至頸、胸和腹部的多種髒器附近或壁內的副交感神經節,其節後纖維支配這些髒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髒傳入纖維,胞體位於下神經節,周圍突分布頸、胸和腹部的髒器和主動脈小球、主動脈弓上的化學及壓力感受器,中樞突止於孤束核。一般軀體傳入纖維,胞體位於上神經節,周圍突分布耳廓、外耳道的皮膚和硬腦膜,中樞突終於三叉神經脊束核。特殊內髒傳出纖維,起於疑核,支配咽喉肌。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最廣的神經,迷走神經在頸靜脈孔處有上、下神經節,迷走神經在頸動、靜脈之間後部下行,在頸、胸和腹部各有分支。

Ⅺ副神經accessory nerve屬運動性,含特殊內髒傳出纖維,由腦根和脊髓根組成。腦根起自疑核,自迷走神經根絲下方出延髓。脊髓根起於脊髓頸部的副神經脊髓核,由脊神經前後根之間出脊髓,在椎管內上行,經枕骨大孔入顱腔,與腦根彙合,然後與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一同自頸靜脈孔出顱腔。支配咽喉肌、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

Ⅶ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屬運動性,含一般軀體傳出纖維,起自舌下神經核,自延髓錐體和橄欖之間出腦,經舌下神經管出顱,止舌內、外肌。

2.脊神經 借前根和後根與脊髓相連。共31對,其中,頸神經8對(C1-C8),胸神經12對(T1-T12),腰神經5對(L1-L5),骶神經5對(S1-S5)和尾神經1對(Co1)。主要分布於軀幹和四肢。

①脊神經的纖維組成 脊神經由運動性前根和感覺性後根在椎間孔處合並而成。31對脊神經均為混合性神經。後根較前根略粗,後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脊神經均含有四種不同性質的神經纖維。

軀體傳入纖維 脊神經節內的假單極神經元的中樞突自後根入脊髓,周圍突與前根組成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於皮膚、肌和關節的本體感受器。將淺、深感覺衝動傳入脊髓。

內髒傳入纖維 脊神經節的假單極神經元的周圍突隨脊神經分布於胸、腹腔髒器、心血管和腺體的感受器。將該處的感覺衝動傳入脊髓。

軀體傳出纖維 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軸突組成前根,加入脊神經,分布於骨骼肌。執行軀體運動功能。

內髒傳出纖維 脊髓胸腰部T1-L3側角交感神經元和骶部S2-S4節段灰質副交感神經元發出纖維,經前根,隨脊神經分布於胸、腹腔髒器、心肌、平滑肌、腺體和立毛肌,調節其功能。

②脊神經的分支 脊神經幹很短,出椎間孔後立即分為前支、後支、交通支和脊膜返支。

脊膜返支 細小,自脊神經幹發出後,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被膜和脊柱的韌帶等。

交通支 是連接脊神經與交感幹之間的細支。

後支 是較細小的混合性神經。以明顯的節段性分布於頸、背和腰骶等處深層肌和皮膚。

前支 是較粗大的混合性神經。分布於軀幹前外側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膚等。前支中除胸神經前支T2-T11呈明顯的節段性外,其餘前支分別交織成神經叢。由叢再發出的分支分布到各自的區域。脊神經叢左右對稱。主要有頸叢cervical plexus、臂叢brachial plexus、腰叢lumbar plexus和骶叢sacral plexus。

A。頸叢 由C1-C4前支組成,發出肌支和皮支。皮支分布於枕部、耳廓、頸側部及肩部的皮膚。肌支支配頸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和膈肌。其中膈神經phrenic nerve的運動纖維支配膈肌運動,膈神經的感覺纖維傳導胸膜、心包和部分腹膜的衝動。膈神經損傷,可引起同側膈肌癱瘓,嚴重時會導致呼吸困難或窒息。

B。臂叢 由C5-C8和T1前支的大部分組成。臂叢的神經先合成上、中、下三幹,各幹又分前、後兩股,再由不同的股組成內、外、後三束。三束分別從各自的麵包圍腋動脈。臂叢支配上肢的運動和絕大部分感覺及胸背部淺層肌(除斜方肌)和皮膚。主要的分支有:

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由外側束發出(沿肱二頭肌的深麵下行,沿途發出肌支,支配喙肱肌、肱二頭肌和肱肌。皮支分布於前臂掌麵外側半的皮膚。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由內、外側束發出,伴肱動脈下降至肘窩,再下行前臂前群淺、深屈肌之間,經腕入掌。正中神經在上臂一般無分支,在前臂分肌支和皮支。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前群肌的橈側半(除肱橈肌外)和手的大魚際肌。皮支分布於掌、環指橈側半以外三個手指掌麵的皮膚等。

尺神經ulnar nerve發自內側束。在肱動脈內側下行,繞肘關節後方至前臂。向下與尺動脈伴行至腕入掌。在前臂發出肌支,支配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的尺側半、小魚際肌和拇收肌等運動。皮支分布於掌麵小魚際和尺側一個半手指及手背麵尺側半等處的皮膚。尺神經是前臂尺側屈肌和手肌的主要運動神經。緊貼肱骨內上髁與鷹嘴之間的骨麵(此處位置表淺,易觸摸),肱骨下端(髁上)骨折時,易損傷尺神經。尺神經損傷,屈腕力減弱,類似“猿手”。分布區感覺障礙等。

橈神經radial nerve是上肢最粗大的神經。發自後束。沿肱骨橈神經溝向下外行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淺支和深支。深支主要為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和前臂後群的全部伸肌。淺支是皮支,分布於上臂和前臂後麵及手背橈側半和橈側兩個半手指背麵的皮膚。橈神經經橈神經溝時,緊貼骨麵。因此,肱骨中段骨折,易損傷橈神經。橈神經損傷後,前臂伸肌癱瘓(垂腕)。分布區感覺障礙等。

腋神經axillary nerve自後束發出。沿肱骨外科頸行至三角肌深麵。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皮支分布於肩關節及肩部上外側麵的皮膚。肱骨外科頸骨折時易傷腋神經,使三角肌癱瘓,上肢不能外展,影響肩關節運動等。

C。胸神經前支thoracic nerves共12對。除T1、T12部分前支分別加入臂叢和腰叢外,其餘T2-T11對均不構成叢。它們向前外方行於各自的肋間隙,稱肋間神經。T12對前支大部分行於第12對肋下方,稱肋下神經。肋間神經肌支,支配肋間肌和腹肌;皮支分布於胸腹壁皮膚。

D。腰叢 由T12前支的小部分和L1-L3前支及L4前支的一部分組成。位於腰大肌後方。腰叢除就近發出小肌支支配髂腰肌、腰方肌等之外,還發出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和大腿前內側部。腰叢的主要分支有:

股神經femoral nerve是腰叢中最粗大的一支。發出後經腹股溝韌帶深麵,於股動脈外側進入股前部。肌支主要支配股前肌群(股四頭肌、恥骨肌和縫匠肌等),使髖關節屈,膝關節伸。皮支分布於股前部、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皮膚。股神經損傷,屈大腿無力、膝跳反射消失、股四頭肌萎縮、分布區的感覺障礙等。

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於腰大肌內側下行入小骨盆。肌支主要支配股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皮支分布於髖、膝關節和股內側皮膚。此神經損傷,大腿內側肌群癱瘓,內側皮膚感覺障礙等。

E。骶叢 由腰骶幹(L4部分前支和L5全部前支)和骶、尾神經前支組成。位於小骨盆內梨狀肌的前麵。其分支分布於盆壁、臀部、股後部、小腿以及足部的肌肉和皮膚。骶叢發出的長神經主要是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

坐骨神經 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經,其總幹和終支延伸於整個下肢後部。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總幹位於臀大肌深麵,經坐骨結節和大轉子之間降至大腿後麵,沿股二頭肌與半腱肌、半膜肌之間下行至膕窩。在股後部發出肌支支配股後群肌。在膕窩上方分為脛神經tibial nerve和腓總神經。

脛神經是坐骨神經幹的延續。沿小腿後群淺、深層肌之間下行至內踝後麵,分為足底內、外側神經至足底的肌肉和皮膚。沿途發出分支,分布於膝關節和小腿後群肌皮膚。脛神經損傷,不能提足跟,小腿後麵及足底感覺障礙等。

腓總神經common peroneal nerve是坐骨神經在膕窩上方發出的分支,繞腓骨頸行至小腿前麵分為腓淺、腓深神經。肌支支配小腿前、外側肌群;皮支分布小腿外側、足背、趾背的皮膚。腓總神經在腓骨頭的下方位置表淺,易受損傷。損傷後,小腿肌前群和外側群癱瘓,垂足、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等。

3.內髒神經 內髒神經是指分布於心、血管、腺體及內髒器官等處的感覺和運動神經。其中內髒運動神經是調節心肌、平滑肌運動和腺體分泌的。又稱植物神經係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也叫自主神經。

①內髒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

A。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