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一:堅持就是勝利
人們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別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歌德
“堅持就是勝利”,這原本是鼓舞人們鬥誌的一句話,然而,事實證明堅持之後未必都是勝利。“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沒錯,但是前提必須是你所堅持的方向是對的。
所謂的“勝利”到底是指什麼呢?這裏指的就是你堅持要達到的目的。堅持到最後也未必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有很多人兢兢業業、艱苦奮鬥,一再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最終卻事與願違,以失敗而告終。
也就是說,堅持未必能夠勝利,甚至會輸得更慘,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將“堅持就是勝利”當做追求成功的真理。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那麼堅持本身就更是個錯誤,因此,我們需要立即改變並尋找新的閃光的方向。
兩個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兩個同樣的玻璃瓶中分別放進了5隻蒼蠅和5隻蜜蜂,然後將開口朝向黑暗的一麵,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麵。幾個小時之後,科學家發現:5隻蒼蠅全部都在玻璃瓶的後端找到了出口,飛了出來,而另一個玻璃瓶中的5隻蜜蜂全都撞死了。
這個實驗是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 韋克在《組織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轉述的。那麼,蜜蜂為什麼會找不到出口?原因就在於——堅持。它們的經驗使它們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蜜蜂為什麼會撞死?它們每次朝著光源飛的時候都用盡力量。而蒼蠅卻與之相反。尋找出口的蒼蠅和蜜蜂就像是正在追求成功的人們,他們一種是“蒼蠅型”,一種是“蜜蜂型”。
有人會認為蜜蜂才是烈士,蒼蠅不過是苟且偷生。首先,我們應當摒棄對這兩種昆蟲的好惡感並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是: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希望成為達到目的的“蒼蠅”還是壯烈犧牲的“蜜蜂”?
蜜蜂尋找光明,於是就不斷向光明的地方飛去,不斷重複著自認為正確的行動。它進行著一次次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憑借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但最終沒有得到任何結果,也不會有人為它讚歎,因為,錯誤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
許多人無法成功,並非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目標給自己的思維上了一把鎖,無法從困境中突圍出去。
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隻是一味地堅持,要懂得尋找出路、打破僵局。勝利在光明的地方,但通往勝利的路卻不一定在光明的地方。贏在執著、貴在堅持,這些似乎聽起來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方向是錯的,那麼執著和堅持的結果卻隻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國時期,關羽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以諸葛亮為首的主和大臣認為魏國強大,蜀、吳應當結盟抗魏,而不應當因個人恩怨大動幹戈,但劉備不顧東吳的求和,堅持要為關羽報仇,親自引40萬大軍出兵東吳,結果因為他的堅持,導致全軍覆沒,蜀國元氣大傷,他自己也因傷重不治而亡。
很多堅持根本無法向勝利靠近,正像歌德所說,堅持的是錯誤。
蝸牛這種動物喜濕,但怕淹,大雨來臨時就拚命向高處爬,直到太陽出來被曬死的時候還緊緊貼在牆上。方向是引領我們前進的路標,如果方向錯了,再堅持下去,隻能是一錯再錯。就像蝸牛,如果它能及時改變爬行的方向,重新找到生存的地方,就會繼續活下去。
與其命運相同的還有馬嘉魚,馬嘉魚生活在深海,春夏之交溯流產卵,隨著海潮漂遊到淺海。漁人用簡單的方法就能捕捉到大量的馬嘉魚,因為這種魚不愛“轉彎”。漁人用一個孔目粗疏的竹簾,下端係上鐵墜,放入水中,由兩隻小艇拖著,攔截魚群。馬嘉魚“前赴後繼”陷入竹簾孔中,簾孔隨之緊縮。但馬嘉魚絲毫不退縮,更加拚命地向前衝,結果為漁人所獲。
假如你也像馬嘉魚、蝸牛和蜜蜂一樣,一味堅持自己的路,那麼就不要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成功需要信念,但也需要智慧,要懂得堅持,但也要勇於放棄。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教條和理論對達到目的是徒勞無功的。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當去探索、去實踐。
盲目的堅持隻能把自己帶進一個死胡同,甚至將自己永遠困在裏麵。“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時候,成功也許就在轉角處。
一位登山者和他的向導在登山途中迷路,向導堅持說:“隻要一直往前走,到達最高處,就一定能找到出口。”當他們筋疲力盡地到達山頂時卻發現,正確的路與自己走的路僅有幾米之遙,而他們卻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浪費了許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