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大都不會一帆風順,要想人生的航程順利一點,就要加強克製和忍耐的修養。
中國古語講:“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一句很有學問的話。很多人的一生都敗給了自己,就是因為不能克製和忍耐。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於是約張良再見麵。這個老人後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
一個不能克製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釀大禍。
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這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克製與不克製,忍耐不忍耐,上麵兩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窺豹一斑。的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那樣的人因不能克製自己,而引發爭吵、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就引起衝突。
據統計,在社會治安案件中,很大程度都是由於當事人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而發生的。每個人的生活大都不會一帆風順,要想人生的航程順利一點,就要加強克製和忍耐的修養。遇到事情時,麵對人際矛盾時,須知百善忍為先。要學會克製,學會忍耐,忍一忍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