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隻有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出格,才能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什麼是“出格”?《禮記》上說: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之者,就是人們劃定的界限。超過了界限,便被人不理解,也就叫做“出格”。人們往往把“出格”想成壞事,其實不然,人類的曆史往往是由“出格”的人創造出來的。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習慣用常規思維來思考問題,因為這樣可以為我們在思考同類或相似的問題上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能不走或少走彎路,從而可以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消耗,提高質量和成功思考效率。但是,常規的思維,會束縛人們的手腳,使人陷在舊思維的無形框架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此,我們應當敢於打破常規的想法,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隻要我們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就會出現另一番景象。
如果我們不敢打破常規,不敢“出格”,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因為我們一方麵要想成功,另一方麵又陷於固有的思維模式不願跳出來。
法國科學家法伯做過一個有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他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6英寸遠的地方撒了一些他們最喜歡吃的鬆針。由於這些蟲子天生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因此他們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一圈一圈地行走。時間慢慢地過去,一分鍾、一小時、一天;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著圈子,一走到底。後來,法伯把其中一個毛毛蟲拿開,使其原來的環出現一個缺口。結果,在缺口頭一個的毛毛蟲自動地離開花盆邊緣,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鬆針。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就像這些毛毛蟲,大多時候我們都是追隨別人的腳步,因此大多數人都不能夠取得成功。隻有那些敢於打破常規,有自己思維想法的人,才會獲得成功。創造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其新穎性、獨特性和實用性被認為是創造力的重要特征。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而且可能運用普通方法無法解決的。但是,隻要你稍微動一下腦筋,發揮一下創造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某建築工地上,有幾個工人要為一棟新修的大樓安裝電梯。他們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要把電線穿過一根長10米但直徑隻有3厘米的管道。這根管道是砌在牆裏麵的,而且還轉了幾個彎。怎麼辦呢?大家一時都束手無策。
在這個時候有個喜歡動腦筋的小夥子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了一雄一雌兩隻小老鼠,把電線綁在雄性小老鼠身上,而把雌性小老鼠放在管道的另一邊,並用力捏,使它發出“吱吱”的叫聲。管道這頭的雄性小老鼠一聽雌性小老鼠的叫聲,就奮不顧身地向管道的那一邊爬過去,綁在它身上的電線也就跟著老鼠過去了。
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敢於出格、打破常規的創造性例子。宋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人們更多的評價卻是他的機智,而忽略他此時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試想,如果司馬光陷人常規思想的枷鎖,那在缸裏的那個孩子極有可能淹死。在此時似乎憑己之力難以解決的當兒,隻有敢於出格,打破常規,才有可能化險為夷,扭轉乾坤。
在近代,進化論的創始者達爾文也是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在當時,教會占統治地位,人們深信上帝。他敢於創新,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獨特的觀點,盡管在當時不能為人所接受,然而如今終為生物界發展的主流,他的名字也名垂千古。
藝術大師畢加索指出:“創造之前必須先破壞。”破壞什麼?破壞傳統觀念和傳統規則。麵對瞬息萬變的環境,隻有敢於挑戰規則,打破常規,才能有所作為。我們隻有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出格,才能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