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大話吹噓要不得(1 / 1)

虛假之名如同肥皂泡,一吹即滅;如同朝露,太陽照射即會消逝。

成功的歡樂不亞於嚐到幸福的果實,成功的希望牽拽著每顆跳動的心靈。可是,在追求成功的奮鬥中,信心、自信固然是支柱,可有人卻攜帶了自我吹噓這顆毒瘤。

事實隻有十分之一,或者連十分之一都不足,卻有人把話說到十分,虛多而實少。這樣的人靠一隻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非常動聽,而一部分人也許會上他的當,信以為真。

比如,有些人對自身的經曆,說得津津有味:某事是他做的,某計劃是他擬的,某問題是他解決的,好像他是足智多謀的萬能博士;有些人的事業並無什麼發展,卻說如何有成績,一副成功在握的樣子;還有些人與某一位名人實在並沒有多少關係,他卻對人說某人如何器重他,某事曾和他商量過……這些都是自我吹噓的表現。這些人終究會被他們的吹噓所累,害人害己。

自誇是做人的大忌。為什麼?因為這種做法往往會給別人一種逞強、逞能的較勁之感。其實,隨意自誇的人貌似比人聰明百倍,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愚笨幾倍。那些聰明的人在取得了成績的時候,從來不吹噓自己。

據《戰國策·魏》記載,公叔座在戰勝韓、趙之後,辭謝了魏惠王出郊相迎和賜四百萬錢的獎賞,並指出,“使士卒不潰不散,強毅不屈,百折不撓的,正是吳起教導的影響,我沒有這水平;事前觀察了解複雜的地形,暗暗決定安排得失的力量,使全軍將士不迷惑的,是巴寧等人出的力;定立賞罰製度於前,使民誠信遵守於後,這是大王明文規定的法規;看到敵人可以進攻,就擊鼓進軍,不敢懈怠,這是我所做的。大王隻為我有這雙不敢懈怠的手賞賜我就行了,說我有功,可我又有什麼功呢?”

魏惠王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尋找吳起的後人,並賞田二十萬,同時賜巴寧等人田地各十萬。通過這件事,他更加了解了公叔座。

在君主麵前奪人之功、掠人之美,是常人的能事,但將功勞讓與他人卻實在是不容易,隻有正直、無私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自我吹噓的動機是為表示自己的了不起,借以取得大眾的信任或者借此提高身份甚至是施展某種詭計,這些都是不合道德的。英國的培根說:“自誇自賞為明智者所避免,為愚蠢者所追求。”自我吹噓的出發點往往是求得虛榮心的滿足。若把自我吹噓當成一種人生的技巧和手段,則這種手段是笨拙的,有朝一日曝光,就會遭人嘲弄。本來你是個什麼樣子,能夠做成什麼和已經做了什麼,都客觀地存在著,別人皆看得一清二楚。自我吹噓、自我欣賞一下,無非是擔心自己的長處、優勢不鮮為人知,名不彰、聲不顯。

說到底,自我吹噓隻是在於強為自己揚名,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時候,自我吹噓的手段能夠給自己帶來揚名的好處,但是,這種名聲猶如水上陌、纖中塵,是一個虛假之名,它經不起實踐的推敲,更耐不住時間的檢驗。虛假之名如同肥皂泡,一吹即滅;如同朝露,太陽照射即會消逝。

實際上,自我吹噓的場合和範圍是十分有限的,你隻能在陌生的場合,對著一些不認識你、不了解你的人自誇一番,因為人家暫時不了解你,或許你能一時欺騙和蒙蔽別人,可以讓別人暫時錯誤地以為你是何等不凡、何等高明。但是,如果因你的自誇而真正引起了別人的關注,乃至引起了別人的崇拜和尊敬,那你就慘了。崇拜和尊敬你的人遲早會了解你,發現你的廬山真麵目,發現你是個吹牛大王。那時候,人家就會鄙視你,對你不屑一顧。你編織了一個圈,一個可憐的騙人圈套,到頭來隻會是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個人老是喜歡吹噓自己,是虛榮心作祟,而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幾斤幾兩。人應該認識到自我的局限性,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才是智慧,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