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講讀。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意義就在本篇。

仲尼述堯、舜之道,堯、舜之道是什麼?

仲尼守文、武之法,文、武之法是何方?

清明的政治需要謹慎地製定度量衡的標準,審定禮樂製度,整頓廢棄職守的官府工作,這是政治的程式。然而,古代的先王追求的是王者風範,他們恢複幾近滅亡的國家,承繼將要斷絕的賢人之後,舉用“逸民”,使得天下之民歸心。這王者的氣度與情懷,帶來的是對於更多生命的慈惠與關愛,回到生命的本質,關注生命的本分。源於此,他們重民之食、喪、祭。以寬厚得到民眾的擁護,以誠信得到民眾的信任,以勤敏建功立業,以公正使民眾心悅誠服。最終,王道行天下。

對於此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敬天,執中,仁人,自省,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重民、食、喪、祭,寬、信、敏、公”之道能夠被社會普遍接受、應用,那麼,我將從內心感到喜悅,而且是至高的喜悅。

這樣的“道”,要被“知道”,更需要“行道”。但是,麵對那個“禮崩樂壞”“苛政猛於虎”的亂世,“知道”不易,“行道”更難。“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周文王已經不在了,這關乎人文,化民成俗的職責難道不是在“我”的肩上?既然是“斯文在茲”,這是一份天命,再難,即使是“顛沛必於是,流離必於是”,也要力求“學而時習之”,“我的學說能夠被時代接受和應用”是至高追求。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自居,更非不自謙之意,而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不知命,實在是無以為君子。即便是有人不理解,甚至是被誤解,也要勇於擔當啊!不能負了老天的希冀,這是至高的責任,天命使然。

讀到此,《論語》整部書首尾貫通。孔子堅信人生要有追求,執守不改變,追求的就是王道行於天下。他還希冀每個人都做自己生命的王者。由“知命,知禮,知言”,進而“做君子,有擔當,立己,知人”。知人,方可尊人,做自己生命的王者,同時尊重他人的生命。當人生有了這般追求,生命便開始與眾不同,開始被賦予“意義”“境界”。

問題索引——

仲尼述堯、舜之道,堯、舜之道是什麼?

仲尼守文、武之法,文、武之法是何方?

履行天命,涉及一個權力的合法性問題。看似天命源於天意,但天意源於何處?

國家之存亡禍福是應該信由天命,還是源於人為?

孔子認為為政要做到尊崇“五美”。尊崇哪“五美”?

孔子認為為政要做到摒除“四惡”。摒除哪“四惡”?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當如何知命?知何命?

20。1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谘:語氣詞。多有誠心、動情之意。

爾舜:舜啊,“你舜”之意!

天之曆數:日月星辰運行之法。朱熹注釋為“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氣節之先後也”。

在爾躬:在你身上。即為天命使然。

允執其中:誠心誠意地奉行中道。允,誠心誠意。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四海之百姓皆陷於困窮之境,則君祿亦永絕。

舜亦以命禹:舜讓位給禹的時候也對禹說了這番話。

予小子履:履,殷湯名。予小子,湯對於自己的謙稱。

玄牡:黑色的公牛,祭祀時做犧牲用。

皇皇後帝:偉大的各方神靈,也可寓意為列祖列宗。

有罪不敢赦:凡有罪者,湯自言不敢擅自赦免。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帝臣,天下賢者,皆有天命所在,為上帝之臣。簡,選擇。凡天下賢臣,自是不敢視而不見。而“選賢與能”,自是為人君主的天命使然,職責所在。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賚,賜予。此處指周武王分封天下。對於有功之人建國授土,善待以富貴。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至親雖多,但是不如仁人,所以“親其親而賢其賢”,褒封天下,予以善人、仁人以富貴。周,至義。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謹慎地製定度量衡的標準,審定禮樂製度,整頓恢複已經廢棄的官府工作。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恢複幾近滅亡的國家,承繼將要斷絕的賢人後代,提拔被埋沒的人才。

仲尼自言自己“述而不作”,他所述的“堯舜之道、文武之法”盡在本章。仲尼自言自己“信而好古”,他所好、所信之“古”盡在本章。古代的王道精神,由堯、舜、禹、成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代代相傳。夏、商、周三代之英傑,使得王道行天下。

本篇的開篇便是堯對於舜的告誡。天命就在你的身上,首當好好認知天命,方可履行天命。履行天命,涉及一個權力的合法性問題。看似天命源於天意,但天意源於何處?天意不在別處,不在天上,而在人間,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民心。所以,若是四海的黎民百姓陷於困窮之境,那麼王者的天命、天祿也將永遠終結。違背天意,自然要受到天譴。

為了順承天意,履行天命,讓百姓滿意,四海安泰,行動的準則即為“允執其中”,誠心誠意地奉行中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允執其中”,奉行中道乃王道政治的大經大綱。堯將此大經大綱傳授予舜,舜亦將此傳授予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