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中華拯我國脈(3 / 3)

1982年前,全國平均每年完成治理麵積1萬平方公裏,近十年,每年完成治理麵積2萬平方公裏。起步早,一直保持著穩步發展勢頭的黃河流域,每年建設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300萬畝,近十年治理流失麵積6.5萬平方公裏,相當於30年治理之總和。據水文站實測資料:1970年-1984年15年比1950年-1969年20年平均減少入黃泥沙5.84億噸。有關專家分析,除在此期間降雨偏少因素外,每年的水利水保措施可減少入黃河泥沙2億噸。占黃河年平均輸沙量的16%。其中水土流失嚴重的河龍區間,由於治理程度較高,減沙效益達38%。甘肅省為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大力興建基本農田,近幾年以每年新修“三田”七八十萬畝的速度發展,保證了糧食生產多年連續穩定地增產。到目前全國治理水土流失麵積已達55萬平方公裏。保護多種生產用地100多萬平方公裏。興修梯田等基本農田1.5億畝,其中溝壩地2300萬畝,營造水保林、經濟林5500萬畝,種草6000萬畝。還修建了大量塘壩、穀坊、溝、渠等工程。這些措施每年可增產糧食110多億公斤,減少土壤侵蝕量11.4億噸。

麵對這一串串大山般巍峨的數字,我們想到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也想到了“功在當代,造福子孫”!

水土保持法把預防監督置之首位。幾十年的防治實踐,使我們獲得了這樣的結論:隻有在控製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治理才是有效的。決不能再走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了。至目前,吉林、遼寧、福建、江西、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等省區都在各級水土保持部門設置了監督檢查機構,配備了水土保持檢查員。由各級人民政府發證,行使監督檢查權。據統計,全國約有9000名持證監督檢查員,還有幾萬名鄉村水保管護員。一些省區還實行了審查建設項目中水保措施方案,並進行檢查和監督,同時實施收繳水土流失防治費。

遼寧省實施監督管理前,多年來年治理麵積與新增水土流失麵積比例為1:1.36,加強預防管理後比例降到1:1.01;吉林省監督前比例為1:1.25,加強監督後降到1:0.33;福建省前後比例由1:1降到1:0.3,這個省新增水土流失麵積由年均70萬畝降低11萬畝。

在舉國倡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氛圍中,我們的科研、教育基礎工作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十年間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累累,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數十項。小流域綜合治理,飛播造林種草、機修梯田、水力衝填築壩、水保耕作措施、風沙治理、水保數據庫、區域調查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計算機、遙感技術、係統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都表明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在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到1990年,我國已有12所高等院校和6所中專設置了水土保持專業。許多省、區委托大專院校開辦不定期的水土保持大專班或函授班。先後培養了一批水土保持高、中級專業人才。

廣東省電白縣小良水土保持試驗推廣站所在的這塊3.166平方公裏的試驗區,原來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紅色沙漠,到夏季的地表溫度高達62.9攝氏度。經過20多科學治理後,26個光山頭,207條幹溝岔,1537處崩崗,全部恢複了植被,控製了水土流失,變成了幽深的綠洲。地下水位提高了,土壤酸度降低了,肥分提高了3.4倍,展現出連片的沃土。從70年代中期起,陸續接待了40多個國家專家、學者的考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小良的經驗很深遠。它向人類展示了一個人是可以改造、戰勝自然的榜樣,亮出了一麵防治水土流失的旗幟。

神州九萬裏,壯歌動天地。水土流失在我國為患了千年百代人,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夠與它做抗衡,並且戰而必勝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萬裏河山,錦繡一片。

《陝西水利》199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