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3 / 3)

1979年,鄧小平同誌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把黃土高原建成林業基地和牧業基地的戰略設想。1982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法規《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成立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協調小組。1991年夏,全國水土保持工作者久已盼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由國家主席以49號令公布實施。至此,全國的水土保持工作走了一條以“預防為主,全麵規劃,綜合防治,因地製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為總方針,以國家法律作保護的新階段。

從黃河減沙的目標看,最關鍵的是首先抓好從河口鎮到龍門區間流失量輸沙量最為嚴重的10萬平方公裏麵積的水土保持。這塊占中遊地區1/6麵積的流失地區,年均輸沙量9億噸,占黃河總輸沙量的56%,而且,每年輸入黃河淤積河道的粗沙量,占全河粗沙量80%,是威脅黃河安全的最主要的流失區。集中控製這一地區的水土流失,是減少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有效措施。1963年以來,國家在這個區域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始,又作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開展了集中、連續、重點的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實踐證明,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是加快水土保持治理速度,鞏固治理成果的一項成功經驗。尤其是從80年代起出現責、權、利結合一起的戶包治理小流域形成後,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滾滾熱潮在高原腹地迅猛發展,把治理速度提高到平均每年6000多平方公裏,比以前加快了1倍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0年代末,黃土高原共興建大中型水庫100多座,建成水平梯田、條田4000萬多畝,溝壑打壩淤地300多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6300萬畝,種草1700多萬畝,共治理水土流失麵積近10萬平方公裏,對改善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材料: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對黃河的流域效益也很顯著,從攔泥數量看,隻300萬畝壩地即可攔泥90億噸;4000萬畝梯田、條田,平均每畝攔5噸,一年又可減少2億噸。隻此兩項在20年內就可為黃河減沙100多億噸,由於鞏固率不明,按一半發揮作用計,每年也可減少泥沙近3億噸。

當然,解放以來,人民治黃事業的重心是下遊防洪係列工程的強化和興建,並取得了建國以來42年黃河未決口,未改道,安全入海空前的成就。在“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總方針指導下,隨著對黃河客觀規律認識的深化,治黃事業走過了一條“寬河固堤”、“蓄水攔沙”、“上攔下排”、“調水調沙”,逐步向實現黃河水沙基本平衡邁步的開拓、提高、前進的路。截至1991年夏,國家決定投資100億元人民幣興建黃河幹流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徹底根除黃河改道、決口災害的那一天,在我們奮進的正前方,距離已經不遙遠。

泥沙黃河!“風掠水擄卷黃土,穿山劈嶺走泥龍”的老黃河,終將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黃河幹流庫壩體係,黃河下遊河道整治,堤防、滯洪區建設的全麵進展,全線告捷的凱歌中,徹底舊貌換新顏。一路奉獻走清波,一路安流奔大海。它的身後是:綠影遮蓋的黃土地,氣象萬千的大中原,振翅騰飛的新中華。

《陝西水土保持》199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