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正欲讀書識字,見父母不將弟妹送去上學,而將自己送去,心知其父母對自己溺愛有加,故倍加感激與珍惜。那私塾離家不過二三裏遠,王峰每日可以往返。那私塾是山中一戶有錢人家發了善心,騰了一處庭院、幾間房屋,邀了這家先生來講學,卻不學半文房租。這山中的窮孩子,有幾個能交錢上學?來者無非是來識幾個字,算幾個數,哪裏指望其有多大出息?有錢人家,大多將孩子送下山去,故這名為私塾,實為經官批辦的識字班。二、三十名孩子中,年齡有大有小,大的十多歲,小的幾歲。學習時間有長有短,短的有十天、半月便回家去了,長的三、五年仍在這裏磨蹭,隻是沒有一個能考取功名的。
王峰人瘦,動作卻十分敏捷,平常沉默寡言。山裏的小孩生性活潑,很快,他便與這二、三十個學生混熟了。每日在此除寫字、識字,便是念“四書”、“五經”學的是孔孟之道,念的是八股文。王峰求知若渴,學習極其認真,平常也不招人是非,在眾學生中,他極為平常,不為人所注意。不覺過了幾月,王峰的武功與學業皆與日俱進。
一日,私塾忽然來了一名富家子弟,此人姓胡名大富,年約十四五歲。他長得一副富態、皮膚黝黑;生得是膀大腰圓、身強力健、一臉霸氣;穿著華麗,不可一世。這胡大富是這山莊中一名富商的兒子。其父在衡州經商,賺了不少錢財。他原在城中讀書,不料平日與班上的同學爭吵打傷了一名縣府官員的兒子。其父為此賠了一大筆銀子,怕他再惹禍,便將他送回山莊,就近找了個私塾,讓他就地讀書。正好這私塾的住房正是胡大富的親戚家的,自然一說即合,便將他送至了這裏。不料他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個闖禍的“太歲”。在此沒了父親的管束,更是肆無忌憚。起初也有幾個不服氣的與他鬥,不料他不但身高為大,且自幼習武,尋常大人尚不是他的對手,幾個孩童又豈奈得何了他?都被他打得心不服口服,不僅不敢與他為敵,反而巴結與依附於他。班上的學生,稍不如他意,則非打則罵,鄉鄰知其家在當地極有權勢,沒人敢惹,隻得忍氣吞聲,不敢與他家理論。更有膽小怕事者則幹脆讓孩子休學回家。餘者,則人人自危。一時之間,這私塾中已無往日的歡言笑語。
那春先生原本懦弱迂腐,更顧忌這胡大富是房東的親戚,豈敢多管閑事?隻得睜隻眼,閉隻眼,任由胡為。王如齋夫婦聞知此事,便對王峰道:“峰兒,你年小體弱,我們也是本份人家,如何若得起這種人?不如別去讀了,免得遭他打罵。”王峰聽了忙求道:“爹娘,孩兒從不惹事生非,處處讓著他,不會有事的。我想讀書,請爹娘成全。孩兒不會去惹事的,爹娘放心就是。”王如齋見兒子如此,也不好叫他退學。便道:“峰兒,你體弱力小,不要去惹他,萬一被他打傷了,就白白吃虧,沒有個理論處。”王峰見父親轉了言忙道:“爹娘放心,孩兒記住了。”王如齋夫婦將峰兒千叮嚀萬囑咐,方才讓他去上學。王峰去後,平日自然事事忍讓,也不惹事。而胡大富忙於對付那些對他身懷不滿的學生,倒也沒把弱小的他放在眼裏,反倒相安無事。
不覺又過了一個月,那胡大富已儼然成了班上的霸王,平常不念書,專與新結識的幾個朋友尋釁鬧事,欺侮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