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山寨奇降蓮花俠幼虎初成出深山
有詩曰:光陰逝去似雲煙,歲月如歌寫史篇。
不見佳人回眸笑,惟餘笑談古今傳。
世間許多人與事,有多少能留於史?曆代個中事,有幾分真、幾分假?光陰已逝,時光不再!有人能見到的,無非是一些迎合朝政的文人,或朝中翰林、史官之記,其中能有幾分可信?而不懼於權貴者的文者又有幾人?即使真有其人能鬥膽載其實情實事,卻又無法公諸於眾,隻能胎死腹中,或為人所篡改,或隻能流於市井,傳於民間。多少真情實事、多少英雄豪傑被湮沒於史,甚或被人塗抹後,使人忠者臭名眧著,使奸者揚名於世,許多史記無非是為王者所用,誤人視聽,其千古沉冤之事又何止一、二?故後人對正史半信半疑,反而對野史深信不疑,所謂“小道消息多真事,野史村書皆真傳”。雖不能一概而論,卻足以佐證由來的正史是不明不白的。清初,有關順治帝的傳說眾多,莫衷如一。在下偶聽一則故事,便撰此無聊之作,僅供諸位無聊一觀,希望不會誤導後人。
閑話少談,言歸正傳。
話說明崇禎年間。明朝國運衰落,崇禎皇帝不善理政,故朝綱不振,吏治不整,貪腐成風。又因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明朝氣數漸盡。
崇禎十年,湘南之地,連遭水災,田地顆粒無收,四處是乞討之人,道途餓莩遍地。這裏有一山莊,名曰尖峰莊。這山莊因其後山高聳入雲,峰頂尖削如筆尖而得名,山腳下住著幾戶莊戶人家。其中一戶王姓人家世居於此,主人姓王,名如齋。王如齋家境貧寒,父母早亡,至四十餘歲才娶妻劉氏,婚後幾年卻不見生育。王如齋有些焦急,山莊之中,多為世俗勢利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於是,王如齋便四處尋醫找藥、燒香拜佛,卻不見效。正焦急無奈之時,一位好心的鄰居對王如齋道:“我聽說對麵的雪峰山寺中來了一位高僧,求子之人去了,隻需服用幾劑方藥,便能懷孕生子,一試輒靈,你們夫婦何不前去求那位高僧?”王如齋聽了大喜道:“慚愧!真是個菩薩顯遠不顯近。在下四處求醫,舍近求遠,把雪峰寺倒忘了。謝謝!過幾日,我們夫婦便去求子。”所謂病急亂投醫。雪峰山就在對麵,既寺中有高僧、妙方,王如齋豈有不去之理?與劉氏一商議,便沐身熏衣,擇了個吉日,提了齋果、錢紙、線香,夫婦二人前往雪峰山。兩人沿著那崎嶇的山間小徑,夫婦倆約模走了一個時辰,便來至雪峰山腳下,遙見那半山腰上,一處寺廟隱現在鬆竹掩映之中。寺周古鬆高聳,竹林疊翠,山間雲霧繚繞,寺中香煙飄飄,寺雖不大,卻極是清雅、神秘。有詩道:
峰回路隱鳥紛飛,霧繞雲飄古寺輝。
拜佛焚香煙不斷,鍾聲嘹亮宇巍巍。
這寺廟是僧人修行之地,佛家普渡眾生之所。其中不乏修為高深之人,明智之士,更有精通佛理,精研醫學、地理、武術之士。世人困惑太多,寺院自然成了眾人釋懷解疑之所。
且說王如齋夫婦拾級而上,入得寺內見寺中古鬆參天,修竹倚牆。四周紅牆包圍,寺內幹淨整齊。大雄寶殿中,香煙靄靄;鍾樓上鍾聲陣陣,好一處幽雅清爽的妙境。此際,佛殿中已有不少香客在燒香拜佛、許願求簽。王如齋拜過觀音大士,許下願心。卻見佛殿上盤坐著一位長者正在念佛頌經,隻見那長者童顏粗眉,身穿綴黃袈裟,腳蹬雲遊履。靜如磐山、坐如活佛。眼閃精光、眉善目慈、仙風飄飄。端的好一個神采奕奕的仙僧。所謂“山不在高,有神則靈”。寺廟不大,卻也是藏高僧之地。此人正是王如齋夫婦要求見的雪峰山住持。
你道這住持是何來曆?這住持法號“無欲”,他原本是一殷實的大戶人家子弟,從小放蕩不羈,成天花天酒地,尋花問柳,而身無一技。一日,與幾位紈絝子弟在逛窯子時,與宦官人家子弟爭風吃醋,一時興起,幾人失手將宦官子弟打死。其父聞知後大驚失色,知其事主家勢力甚大,招惹不起。隻得一麵與事主家私下商談,賠禮道歉,一麵去官府預先疏通,再又找從者頂罪。不料那事主家軟硬不吃,揚言不捉真凶誓不罷休。他家花了不少冤枉錢,還是息不了禍,官府接報後,著人前來緝拿。幸虧無欲家提前打通了關節,有人先傳出信來。其父又無奈,隻得替他收拾行李,給了些盤纏,趁天黑之時,將他送了出去。他隻得與家人灑淚而別,匆匆遠走他鄉。此時,方知其禍不少,可後悔已來不及了。無欲出了家鄉以後,四處躲避,風餐露宿、提心吊膽,不曾過上一日安生日子。他哪曾吃過如此苦?加之又沒有江湖閱曆,不到半年,身上所帶的銀兩都被花光了,僅有的幾錢銀子亦為人騙走,隻得靠乞討過日。可他一個健壯的男子漢,有誰肯施舍?偶爾討得一餐半頓,也受盡辱罵。故不到半月,就被餓得隻剩皮包骨了。他想到自己以往是何等的風光,如今酒醉金迷的日子不再,還受盡其辱。無欲絕望之極,在一棵鬆樹上解帶懸樹欲自盡,離此塵世。事有湊巧,恰逢少林寺玄明大師雲遊至此救下了他,並收他為徒,賜法號“無欲”。無欲得玄明大師點化後,看破紅塵,一心向佛頌經,為自己昔日的罪孽懺悔,以求佛祖的寬恕,亦想靜心修煉、普渡眾生。玄明大師不僅教授其佛法,還將武學秘笈與祖傳醫藥妙方傳授給他。無欲心無雜念,靜心學習多年,得其真傳,武學、醫學、佛學已有造詣。後仍堅持勤學不輟,終於成為一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