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國畫藝術發展的新軌跡——評張朝翔的野風畫(3 / 3)

張朝翔的畫氣勢恢弘,樸拙中蘊涵詩情哲理,粗獷豪放中顯出精細,深厚而不泥古,手法多變,作畫墨潤奔溢,不求定法,筆隨意變,野情奇吐橫生,別出心裁,耐人尋味。

細細品讀朝翔的作品,既有一股強勁的高原雄渾氣,又如關中渭河平原那麼秀美綺麗。看那初春的早晨,鵲鳥在林中歡鳴穿飛,野山河溝裏的氤氳著的朝氣;矯健且富有靈氣的群牛在山穀中狂奔;馱運的毛驢在田野穿行;馬在山澗或是河畔嘶鳴;霜林披著日輝,小鹿在山嶺縱跑;遠風中似有陣陣悅耳醉人的秦腔和碗碗腔的回響;還有北國月夜的靜謐;黃河的宣泄;高山的雄奇;湖塘澤水的明靜大山的秀美;“渭川田家”新生活的風采和樂趣,在畫家的筆下被勾勒得十分動人。

張朝翔尋古今大家的畫跡而誌在變法之中,他在體察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概括,力求標新立異,但那根基、情味總是植根於中國畫的書骨、樂韻、詩魂、神韻、意象造型的格局之中。他常常揣摸古人和先哲的旨趣,融會自己的認識體察,去做艱苦的藝術實踐。由於幼年的生活境遇和此後的文化藝術熏陶,他的畫帶有明顯的北國特別是關中平原上的野風野趣,人們俗稱“野風畫”。這是一種融古老繪畫藝術於新生活的帶有泥土風味的創造,也是畫家本人堅強個性在繪畫作品的流露。他給秦地莽原繪畫藝術園地裏寫出一首首動人的新詩,“風格清新,奇雄渾厚”(蔡若虹語)。

畫家像船夫一樣,永遠在航程上探索、曆險、發現、創造,這是他們的天職。沒有了探索,沒有了發現和創造,也就沒有了流動著的藝術長河。張朝翔的艱苦實踐與幾十年的藝術追求,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300幅作品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美術》、《江蘇畫刊》、《延河》等30多家報刊上發表,獲得了廣泛的好評。有幾十幅作品被日、美、英、法、蘇、瑞典、新加坡、德國等國人士收藏,有些作品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他是一個很有自信、很有才華、很有追求的畫家,也是一位有抱負、有發展前途的畫家。目前正進入創作的旺盛期、青春期,雖然他的畫在造境、立意、構圖、形式、個性等方麵,還處於不斷的變革之中,但可喜的是他似乎理解和找到了他發展前進的軌跡,在向著一個動人的新的藝術高度升騰、邁進。

國畫藝術既是有定法而又無定法的,法是由畫家創造出來的。就像變化無窮的大自然和千百種情態的人的心靈一樣有著無盡的創造空間。

我將張朝翔家藏的幾幅精品一一品味過,非常高興,並給他寫了這篇文章。然而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這隻能是新裏程的一個小小的開端,藝術的輝煌殿堂總是煙雲繚繞、縹緲難覓的,隻有真正永不滿足、肯花大工夫進行藝術開拓的人才有可能企及和進入他的奧室。願野風畫家張朝翔在莽原野山之巔,在田間河畔之上勇敢地翱翔,永不停飛,探求的藝術手足永不停歇。

right1989年深秋於古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