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過程,是一個與中國傳統的老莊、儒學及玄學相互排異和相互融合的過程。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化意識,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佛教的一些理論如“苦空無常觀”與中國黃老的“無為論”產生共鳴,而佛教的“不敬王者”和“三世因果”論又與中國儒家的“三綱五常”發生抵觸。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曆史中,這種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佛教最終還是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贏得上層集團的青睞,並逐漸向下層社會傳播蔓延,從而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形成鼎立之勢,影響並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前發展。直到今天,我們從中國社會的哲學、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藝術各領域,都不難看到佛教的深刻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在中國佛教兩千多年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曾湧現出無數傑出的人物,這些傑出的人物在浩瀚的曆史大河中演繹了一幕幕驚世駭俗的生動活劇,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長期以來,由於佛教文化傳播形式本身的局限,再加上曆代社會的政治偏見,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消極”和“迷信”的誤讀階段,佛教也一直成為被漠視被打擊的對象,從而使得這一流傳兩千多年的文化現象難以被更多的民眾所認識和接受,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的某種悲哀。
我並非佛教研究的專門學者,我對佛教的介入,一開始是因為文學。首先進入我文學視野的是佛教中的現實人物,我也正是通過這些在一般人看來難以接近的佛門人物而開始我佛教題材的文學創作的。然而當我真正開始觸摸到佛教的邊緣須角之後,這才對佛教的博大與精深而深為歎絕。我自歎對佛教的認識為時太晚,再加上自身的種種局限,我已無法對佛教的某一領域作專門而深入的研究。但是,這並不等於我不能從某個角度去領略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十多年來,正是憑借著我對佛教文化理解的逐步加深,我的文學觀似乎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的確是我當初所未曾料及的。
接到大型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的邀請而撰寫《佛教故事》,幾乎未作任何思考便欣然應允了。讓更多的讀者通過文學和故事的形式認識看似古奧的佛教,這工作過去曾有人做過,將來仍會有人繼續去做。就像一個又一個前赴後繼的戰士,我相信所有一切與我一同做著這一工作的同仁都會覺得,這實在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戰場,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作,而所獲者,則是永遠也細數不盡的文化碩果。我相信所有與我一同做著這一工作的同仁,也都會從中獲得非同尋常的精神愉悅。
然而這並非一本能夠聽憑作者隨意虛構的文學作品,唯有在依據佛教史實和佛教基本論點的前提下對人物和事件作文學的描繪,這才是本書所要達到的寫作效果。為了達到史實和故事的相諧與統一,本書選擇佛教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曆史人物以及在佛教史中最有典型意義的曆史事件為端口,書中六章,均依照佛教史的發展進程,使其脈絡清晰,疏而不漏,這對於那些對佛教有著廣泛興趣卻又無法深入研究的普通讀者來說,應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一位資深曆史學家在他的晚年說過這樣的話:我應該重新去補佛教這門課。佛教文化的博大,是一個人窮盡一生也難以究竟的。對於生活在一個開放性的社會中的人來說,現在去補這門課應該是為時未晚。
讓我們一同努力!
作者
2004年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