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曾經的失敗和挫折、甚至是貧窮和病痛又算得了什麼呢?在堅持的成功麵前,一切都將變得灰飛煙滅,一切都將失去往日的飛揚跋扈,而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是堅持,它讓你走向成功,更讓你在成功之後感受到生命的真諦:再回首,失敗已經在堅持中蹤影全無!
不要讓失敗的體驗將你定格
人們為什麼會對世界產生消極的態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失敗對他們的打擊。當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有些人便開始對這個世界失去了耐心,他們往往會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世界的不公平。而有些人則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自己能力的不足。總之,不論這些人如何歸因自己的失敗,消極的心態都已經在他們心中牢牢紮下了根。一旦消極的心態形成,它就會馬上反過來強化這些人的失敗感,從而使他們被失敗的體驗所定格。
一個被失敗所定格的人,是沒有可能在餘下的生命中取得成功的。因為成功從來不屬於消極的人!
或許你會反駁道:我並不消極,但是仍然沒有成功。如果你確實沒有消極心態的話,那麼你已經具備了獲取成功的重要素質。你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發展出自己應有的能力。
事實證明,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而是一個擁有堅強樂觀的心態,善於從失敗中獲取成長養分的人。他也體驗到失敗的痛苦,但是他不會讓自己被失敗所定格。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失敗不會帶來成功,而隻有從失敗中站立起來,繼續奮鬥,一個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法國作家左拉曾是一個經常失業的人。由於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靠捕捉麻雀、撿別人吃剩下的魚頭魚尾充饑。但是,這沒有妨礙他的偉大誌願。他仍然積極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認真地觀察,細心地了解,最終憑借自己的堅強意誌完成了600多萬字的著述。
當艾力斯·赫利還隻是一個文學青年的時候,他基本上每周都會收到一封退稿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4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打擊,赫利對自己幾乎失去了信心,幾次都想停止《根》的寫作。如此又痛苦掙紮了幾年,赫利已經感到沒有成功的希望,於是決定跳海自殺。當他站在船尾,準備跳向大海的一刹那,他感覺突然聽到了自己祖先對自己的召喚:
“你應該去做你應該做的,我們都在天國注視著你,千萬不要放棄!你能成功,我們對你充滿信心!”就這樣,赫利停止了自己愚蠢的行為,並積極投入到《根》的最後創作中,終於完成了這部傑出的作品。
醫學家喬納斯·索爾克博士為人類攻克脊髓灰質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他的成功來之不易,是經過201次試驗才研製出了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疫苗。當人們問他是如何麵對之前的200次失敗時,索爾克博士是這樣回答的:
“我這一生中從來沒有經曆過200次失敗。在我的字典裏麵,從來沒有‘失敗’這個詞。那200次你們所謂的‘失敗’隻是我的嚐試。經過不斷地嚐試,我增加了自己的經驗,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實際上,我隻是做了201次發現而已。沒有前200次的嚐試,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成果。”
索爾克博士對於“失敗”的見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失敗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它隻是為我們關閉了一條不能通向成功的道路而已。
可是,很多人卻依然忌憚於失敗的淫威,而不敢放開自己的手腳,積極地為自己的成功而奮鬥。
是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太多被失敗所定格的人。他們不但自己失去了奮鬥的欲望、成功的信心,而且還經常將自己的失敗看成是成熟的表現。在他們眼裏,一個成熟的人必須是能夠看到事情所有弊端的人,能夠積極地維護自己當前利益的人。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們不但固步自封,而且還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來指導後進者。看到那些充滿拚搏精神的後生晚輩,他們總會不住地搖頭,認為這些晚輩隻是初生的牛犢、毛頭小夥而已,等經曆了生活的打擊後,就會變得“成熟”起來。出於對後輩的關愛,這些人會如數家珍似的向晚輩介紹自己對生活的體驗,以期能夠減少後輩可能遇到的風險。而這些心智沒有達到真正“成熟”的後生也經常會被他們的高談闊論所吸引,折服於他們的諄諄教誨。就這樣,這些心理早已被失敗所定格的人通過自己的影響,不斷傳播著消極、負麵的思想。而接受這些消極思想的青年,則真可謂是出師未捷“心”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