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不殺伯仁(2 / 2)

渡江之後,王氏功勞第一沒錯,但是王敦不懂得放權,他的權力欲太重。他也不想想,哪個皇帝能願意朝政、軍權、財權被門閥高族把持,自己當個幕後的傀儡?

這時候晉元帝司馬睿深深感到了威脅,他任命劉隗為鎮北將軍,戴淵為征西將軍,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則為了防禦王敦。而且在朝中他也刻意疏遠王導等王氏族人。王導很聰明,頗識時務地稱病去官。而王敦性情火爆,他見王氏為司馬睿立下汗馬功勞之後,要被“鳥盡弓藏”,一怒之下就頭腦不冷靜,開始起兵“清君側”了。

自古打著“清君側”旗號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王導當然也勸這位堂兄不要做蠢事,這是有賠無賺的,可是王敦根本聽不進他的話。王敦大兵壓境,將健康圍成了個孤城,所幸建康成高倉豐,還能挺個一年半載,可是城裏儲備再豐富,架不住王敦天天攻城啊!眼見著一段城牆在半月之間在雙方手中數次易主,元帝隻得將宮城遷往石頭城。

此時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更有劉隗之流勸元帝幹脆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以殺一儆百!嚇得王導天天率領宗族子弟入朝,元帝也不見他,他就帶領子弟跪在宮前請罪,每日隻是惴惴不安。

來往大臣都視而不見,生怕惹禍上身,王導隻好在感歎世態炎涼的同時自求多福。恰好一次遇見正要進宮的尚書左仆射(尚書省首腦)周顗,念到兩人交情不錯,王導就叫住周顗求助說道:“伯仁,我們家這幾百條性命就全靠你了!”誰知周顗竟是連看都沒多看他一眼就徑自去了。王導當時心裏又涼又悲,朋友沒有一個靠得住的!

周顗這人是個仗義執言的君子,別人不敢為王導求情,他偏要一試。他入宮後向元帝進言,說王導忠君愛國,和王敦不能同論,古人尚言“罪不及親”,決不可錯殺忠良。元帝本就在猶豫中,之所以晾著王導不管,有一半是麵子問題,如今瞌睡有人遞枕頭,周顗給了這麼好的一個台階下,他也想起了王導昔日的種種好處,就故作虛心納諫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本來這事要是周顗要是回頭向王導解釋一下,那就皆大歡喜了。可是周顗有個毛病,他嗜酒。早在他當吏部尚書仆射時,就終日醉酒不醒,人稱“三日仆射”——連續清醒不超過三天,有點像貴陽的天氣(題外之話,說錯了貴州的朋友別見怪)。

周顗這下心裏為朋友高興,加上元帝又留他喝酒,他就放開了喝多了才出來。此時王導還領著子侄們跪在宮門口喝冷風,遠遠看見周顗出來,又喊他的名字。

周顗這人也是脾氣怪,仿佛為了標榜自己公正,依舊不搭理王導,隻對左右侍從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作作。”其實“賊子”說的是王敦、王含,但這話說的沒有主語,卻把王導聽得心拔涼拔涼的:伯仁,原來你要拿我的人頭換前程,算我看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