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群的故事,在和平年代可以看做是不拘小節曠達不羈,在東晉這種外敵環伺需要時刻謹慎的時候,隻能說是喝酒誤事了。
當年他在王導手下做事的時候,總是醉醺醺地就來上班,王導看不過去,勸他少喝點,喝酒誤事。有一次王導勸誡道:“你看蓋在酒壇口上麵的封布,天天被酒氣所熏,日久天長就爛掉了。你要再喝下去,恐怕會變得和它一樣!”
孔群卻滿不在乎,還振振有詞道:“丞相,你不是吃過酒糟魚、酒糟肉嗎?這些肉食,放在酒裏浸泡,就能保存更長的時日,何況人喝酒?這可是延年益壽的良藥啊!”於是我行我素,喝得反而更多了。這樣的人,沒幾個人喜歡他,所以孔群成了坐在中間的唯一獨坐一席的人,很是突兀。
高門士族講究的是氣度,要有容人之量,所以王悅麵不改色平淡地道:“卿但講無妨。”這種情況下,要是不讓他講,未免顯得心虛。王恬見大哥都發話了,也不好說什麼,從鼻子裏冷哼了一聲,白了孔群一眼,繼續看天。
所有人都想:今天孔群這個酒鬼抽什麼風了,居然管起王家的家事了?不過孔群還真是不講客氣,他直截了當說道:“長豫兄,群聽過一個故事。”(長豫是王悅的字)
“從前蔣山上有一戶人家,老漢撫養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個個都是幹活的好把式,後來兒子大了,老漢老了,但是他也記不住誰是哥哥,誰是弟弟。一天老漢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給他們一人一把斧頭,讓他們上山砍柴,說是太陽下山前,誰砍得柴多,誰就是哥哥。
於是兩個兒子出發了,一個從東邊上山,一個從西邊上山。等到太陽快下山的時候,其中一個果然背著很多柴禾回來了,他急切地對老漢說:‘立我為兄’。老漢卻要等等,但是直到月亮爬上樹梢,另一個兒子還沒有回來。先回來那個就埋怨老漢偏心,說話不算話。
老漢著急出門尋找未歸的兒子,卻發現他剛剛回來,隻是很狼狽,頭巾也掉了,衣衫也破了,也沒背柴禾,身上斧子上都是血。他的懷裏卻抱著一隻小鹿,老漢問他怎麼搞的,他說,在山上看見豺狼捕鹿,母鹿為保護小鹿被狼咬死,而狼還想吃小鹿,他就殺了狼,救下了小鹿。於是老漢就讓他做了大哥。”
“一介莊戶人家立嫡都知以德,何況王氏乃我朝高門大族乎?還望世子三思!”孔群長身一拜言道。饒了個大彎子終於是回到了正題,其實誰都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是等他扯東扯西最後才點正題等得好辛苦。孔群自己德行有虧,卻在這裏大言不慚地侃侃而談,雖然符合眾意,但是眾人不免還要在心裏鄙視他厚臉皮。
一時間眾人紛紛進言道:“請世子三思啊!”
王悅也不好拂了眾人之意,雖然心裏不悅,表麵上還得做出一副悉心受教的樣子,承嗣的事情也隻得按下不提。王悅照例敬了酒就回後堂歇息了,他身體虛弱,勉力完成這些事物程序已經是氣喘如牛搖搖欲墜了。自有王洽撐起了場麵,他左右逢源的,把每個人都照顧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