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沙山環泉,泉映沙山,猶如一塊光潔晶瑩的翡翠鑲嵌在沙山深穀中,“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古人有詩唱詠:“晴空萬裏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麵山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
導遊接著說:鳴沙山中奏出的鳴沙聲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據說,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
世界上已經發現一百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而在我國的鳴沙山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竺可楨描述的那樣,會“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聽導遊小吳介紹,關於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裏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在寺裏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聖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聖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挑戰,要與住持方丈鬥法比高低。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碗中聖水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隻好離去。剛走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斜變成一灣清泉,術士變成一攤黑色頑石。原來這碗聖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聖水”。由於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湧,形成了這汪月牙泉。
置身鳴沙山中,令人神清氣爽。這裏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處於騰格裏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裏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
我們問導遊:鳴沙山為何會發出聲響?導遊小吳介紹說:第一種解釋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第二種解釋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幹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彙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第三種解釋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穀,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導遊又說:一九七九年,我國學者馬玉明寫了一篇名叫《響沙》的文章,他認為,響沙的“共鳴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麵上的空氣裏邊。響沙發出聲響,應該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個條件是背風向陽,背風坡沙麵還必須是月牙狀的;第三個條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滲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幹河槽。
我們在鳴沙山奇妙的世界裏一時還未回過神來,導遊已將我們帶到了火焰山中。
吐魯番火焰山位於吐魯番市東北十公裏處,東西走向,長九十八公裏,寬九公裏,主峰海拔八百三十一點七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溫度高達八十多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條件下,雖然它的表麵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許多溝穀綠蔭蔽日,溪澗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裏。
吐魯番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麵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遊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係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鬱,遂成一大奇山,聞名天下。遊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拴馬樁——一柱淩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穀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著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
此行雖熱,但我們渾然不覺,這裏的傳奇故事反倒令我們全無熱感,趣味盎然。
來到新疆,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早穿棉衣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真實寫照。在這個城市裏,我們一天要換三次衣服。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感冒。雖說出外我們是隨身帶了不少藥品,但一旦生起病來,那這趟旅行也就不是玩樂而是受罪來了。所以,天氣的稍許變化,我們都如臨大敵,不敢有半點懈怠。
說起引譽中外的吐魯番地區,導遊便又滔滔不絕起來:吐魯番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絢麗明珠。人類的三大文明在這裏融彙,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曆史劇……
參觀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我們所看到的,處處都是一幅幅如詩如歌的畫麵。那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的棚架,彌漫著葡萄的清香,翠綠的果園,結滿了豐收的喜悅。
聽導遊介紹後,我們才知道,坎兒井,這是古代新疆人們的一大創舉。由於這裏天氣炎熱,天山上的雪水融化後往山下流,雪水流不到半山腰處,就全被太陽蒸發殆盡。沒有水源,這裏就寸草不生。為了讓雪水能夠流到地麵上來,古代新疆人們在天山上每隔一段山腰處就挖一口井,讓雪水從山中一直引流到地麵上來。由於有了水流,從此人們才能有水種植葡萄等果樹和農作物。通過這最生動、最直觀的坎兒井實體模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裏凝聚著勤勞與智慧的古代新疆人們所開創的人間奇跡。
離開火焰山,我們直奔西安。我們一來到西安,就驅車前往華清池旅遊勝地。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於西安市東約三十公裏的臨潼驪山腳北麓,也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這裏溫泉水與日月同流,不盈、不虛。每天都有很多遊人在這裏洗溫泉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