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之所以不能“脫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一生都在等待,等待所謂的機會與運氣,等著有人給他們送豪宅、香車與舒適的工作環境,殊不知在等的過程中已經喪失青春美貌,喪失做人的尊嚴與自信。等待成了習慣就是一種墮落與可恥的行徑,它會讓一個人活成一具行屍走肉,這樣的人生該有多可悲可憎啊。
一位遲暮之年的百萬富翁,在冬日的暖陽中散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牆根處曬太陽,他問流浪漢:“你為什麼不去工作?”
流浪漢答:“為什麼要工作?”
“你可以掙錢呀。”
“掙錢做什麼?”
“掙錢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然後呢?”
“當你老了,可以衣食無憂,像我一樣,每天散散步,曬曬太陽。”
“難道我現在沒有在曬太陽嗎?”
這個故事似乎在講一個哲理性的問題,即幸福與貧富無關,不少窮人也會從中找到安慰,可是這是一個特定的場景,選擇了流浪漢生活最明媚的時刻,並且賦予它詩意與哲理,似乎流浪漢的日子不僅不被人同情,還是一種逍遙的方式了。如果富翁反過來問他,難道曬太陽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陽落山以後你怎麼辦呢?流浪漢又該如何回答?這樣的貧窮無疑是一種墮落與可恥的行徑,不會有人賞識。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標榜自己貧窮,好像自己很清高,不會為錢而放下自己高貴的人格。不論有多少讚美貧窮的言論,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強大的財富後盾,一個人無法過上真正幸福而美滿的生活。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給他所愛的人提供幫助,在愛人、親人、朋友有所需求的時候能夠滿足他們。“如果上天給你的是一條歹命,你一定要加倍努力,把它翻轉過來。”這是五洲製藥董事長吳先旺在自傳《窮鬼翻身》中的肺腑之言。
世界上許多大富豪都是白手起家的貧苦窮人,正是由於貧窮的遭遇和處境才激發了他們賺錢的欲望和創富的激情,他們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頭,不願意浪費一分一秒。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無限的價值。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限期的等待與浪費。機會等不來,財富等不來,運氣也等不來,不幹永遠沒有機會。
康有為在“維新變法”中就提到“窮則變,變則通,能則久”。人人都有致富的權力,抱怨和等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愛默生在《人生來不是貧窮的》一書中寫道:“致富是你按一定方式做事的結果。”當你確定了賺錢目標之後,你就要鍥而不舍地追求你的目標,掌握賺錢技巧。
很多時候窮人即使得到了富人經濟上的援助也未必能“脫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富人,每天開著車上下班,每次下車回家時都會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守在路邊乞討。那富人像沒看見他一樣,眼皮都不抬一下,鄰人都說這富人為富不仁,沒有慈善之心。富人卻說,我這樣做恰恰是慈善的行為,他站在這裏要飯越是要得著,越不想去致富,因為他還活得下去,致富的方法都是被窮逼出來的。鄰人搖頭,說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窮人沒路,有了路自會去謀生。富人說咱試試看。第二天富人下車,走到窮人跟前,給了他三張百元大鈔,說:“我最初就是靠300元錢做小買賣起家,現在同樣給你這麼多錢,你自己去謀生,別在這要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