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的死引發了清王朝的又一次帝位之爭。
在皇太極即後金汗位之後不久,他就著手改變父親努爾哈赤“推舉繼承者”,以及“八貝勒聯合執政”的製度,對幾大貝勒中敢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給予嚴厲打擊,逼得他們不得不向這位大汗宣誓效忠,從而將他們的權力逐步收歸皇帝個人所有。因此,若按皇太極所定的製度,繼承人必須是他的子嗣。然而這個製度畢竟還從未實施過,皇帝也沒有留下任何指令,因此仍然存在變數。
當時,最有可能競爭皇位的人,就是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
當他們剛開始爭位的時候,他們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最終會出現一個怎樣的結果。
鑲黃旗與正黃旗此時已是皇太極的直係,正藍旗在旗主莽古爾泰卷入謀逆舉家被削去宗籍後,更成了豪格親領。因此正藍旗出身的貴族們都願意讓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即位,兩黃旗大臣也表示同意。然而鑲白、正白兩白旗的旗主阿濟格與多鐸卻堅定地支持自己的親兄弟多爾袞,多爾袞本人更是戰績輝煌,無人能比。多爾袞本人也頗有此意,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他就跑到三官廟去詢問誰繼帝位之事。沒想到卻得到這樣的答複:“先帝有子,必立其一,餘不知也!”
終於,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兩方在沈陽故宮大殿上就繼位人問題展開了舌戰。多爾袞是個聰明人,看見情勢不利於自己,想到可能會引發的王朝內鬥,便有些猶豫。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見狀大怒,叫道:“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多爾袞立即反對,多鐸隨後便又扔出擋箭牌,說是應立長君,代善才夠資格。豪格大為不滿,衝動之下口不擇言,說那就是自己德薄福淺,所以不能當此重任嘍!隨即怒氣衝衝地離席出殿。
猜想豪格的本意,應該是想刺激一下兩黃旗的諸王公,並迫使其他搖擺不定的旗主如代善等人表態。然而他沒有想到,一切就在多爾袞的隨機應變中急轉直下。
眼看著豪格離去,兩黃旗大臣們確實急了眼,立刻擺出要與兩白旗決一死戰、維護先帝之子的架勢。假若真動起手來,兩白旗未見得能勝,更恐怕要毀掉整個清王朝的前途。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多爾袞靈機一動,不但將戰端止住,更將一切向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引導。提出:“既然大家一定要立先帝之子,豪格又已經表示了謙讓之意,那麼,就讓先帝的九子福臨繼位為帝。而我則願與濟爾哈朗共為輔政之職。”這個表態頓時使兩黃旗大喜。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假如不是年紀太小的話,真正符合兩黃旗意願的人選,正是福臨。事實上,在提出豪格繼位的同時,兩黃旗就同時提出要豪格以福臨為太子了。
最有趣的,就是索尼、圖賴、鼇拜等兩黃旗大臣在為繼承人問題上不惜與多爾袞以死相較的時候,並不曾明明白白地始終堅持“必立豪格”,而是異口同聲地說著一個含糊的詞:必立“先帝之子”。
豪格雖為皇太極的長子,但是其母身份低微,他的母親連五宮大福晉的名額都擠不進去。終皇太極一生,豪格雖然戰功顯赫頗受重用,甚至可以和三位叔王共同議政,卻始終沒有得到父親對其繼承權的片言隻字允諾。
福臨的母親莊妃,是皇太極所有生子之妃中身份最高的,不但本人為五大福晉之一,姑媽更是皇後,姐姐又是影響極大的宸妃,宸妃所生之子一出世,就得到了皇嗣般大赦天下、外藩王公們紛紛賀喜的待遇,那麼現下立宸妃妹妹的兒子當然理所應當。何況在她們母子的身後還有整個科爾沁草原的支持,完全符合滿蒙共同的利益。假若多爾袞真要拚個魚死網破的話,立福臨還能為兩黃旗爭取蒙古鐵騎為外援,立豪格的話蒙古鐵騎絕對沒興趣湊這個熱鬧。
——在這裏要講一下位份高於莊妃的另兩宮博爾濟吉特氏。她們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鍾和衍慶宮淑妃巴特瑪。她們雖然和莊妃姑侄同姓,卻出於不同的蒙古部族,而且她們高於莊妃的宮號也隻不過是表麵文章,因為她們都是皇太極的戰俘、蒙古從前的共主察哈爾林丹汗的家人。林丹汗從來不曾像科爾沁等蒙古部族那樣與女真交好,而是一直為敵。
天聰九年,在末代林丹汗兵敗病死於青海之後,他的兒子額哲被多爾袞與豪格所敗,不得不歸屬後金,並將當年元順帝帶往漠北的“傳國玉璽”奉送給皇太極。這枚“傳國玉璽”的來到,使得皇太極認定自己將有成為天下之主的資格。為籠絡察哈爾蒙古,也為宣示自己得國之利,遂將林丹汗的福晉納入自己的後宮,並給予相當的地位。入宮之時,兩個女人都各帶著一個自己與前夫所生的蒙古族女兒。後來娜木鍾為皇太極生下了最幼子博果爾和一個女兒,巴特瑪則未能為皇太極生下兒女。娜木鍾的蒙古女兒嫁給了噶爾嗎德參,巴特瑪的蒙古女兒則做了多爾袞的妻子。
總之,這兩宮蒙古妃子為皇太極所生的兒子年齡小於福臨,她們自己的出身和經曆更不高明,根本比不了處子下嫁、家世高貴的科爾沁公主布木布泰,若讓她們所生的皇子繼位,是很難被兩黃旗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