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神乎其神的事跡,就像李世民四歲時那位倏忽來去的書生一樣,似乎預示著長孫氏注定將要母儀天下。
然而無論這神跡是否屬實,擺在當時的長孫氏麵前的,仍然是非同尋常的家庭生活。她雖然嫁給了一個卓絕出眾的丈夫,卻也同時嫁給了他從未平靜過的生命曆程。
李世民與長孫氏這對少年夫妻的感情應該是深沉的。和長孫氏幼年喪父相仿,李世民也有早失慈母的傷痛。這傷痛直到他成為睥睨天下的帝王也沒有痊愈,當著左右大臣的麵仍然會失控痛哭。痛失慈母的少年李世民,一定曾經多次淚流滿麵,而為他拭去淚痕的都應該是小長孫氏手中的帕子。除了同病相憐的經曆,李世民還與舅子長孫無忌自幼友善知己,也使人不禁聯想:也許在出嫁之前,長孫氏與李世民這對未婚的小夫妻便已經開始魚雁往來、詩書唱和。
青梅竹馬的小夫妻並沒有充分享受他們郎情妾意的新婚生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時的隋王朝已經迅速走向了終結,更因為渴望平靜的長孫氏所嫁的,偏偏是一個膽略過人富於激情卻又嗜好冒險、渴望建功立業的少年。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尚在新婚的李世民便應募勤王並嶄露頭角。李世民的軍事天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長孫氏則第一次嚐到了丈夫在天邊出生入死、生死一線之際,作為妻子卻隻能枯待消息而徹夜難眠的痛楚滋味。而這,隻是一個開頭,在他們共度的二十三年歲月中,成為一個不變的模式。
大業十三年,長孫氏的公公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父親一起來到了晉陽(今山西太原)。冒昧揣測,長孫氏應該也在隨行之列。
太原隻是長孫氏暫居之所,在這裏,丈夫李世民帶給她的衝擊更大:他開始招兵買馬,主動地投入了李淵開創天下的大業之中,並樂於充當先鋒敢死隊的角色。就在當年夏天,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成為唐軍的右領大都督,統率右三路軍,與大哥李建成所率的左軍並肩作戰,一路連克強敵,於當年十一月攻克長安。不久便建立了唐王朝。
唐朝初立,十九歲的李世民因軍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十六歲的長孫氏隨即成為秦王嫡妃,開始了她邁向皇後之位的第一步。
這時的長孫氏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不複當年的青澀。在三年婚姻與劇烈變化的時局的洗禮下,她迅速地成熟,而她與李世民的婚姻也在此時結出了果實。唐武德二年(619),十八歲的長孫氏生下了她與李世民的第一個孩子:李承乾。這也是李世民的第一個孩子,第一次為人父母的小夫妻對這個孩子格外喜愛,長孫氏對兒子的來到更是由衷欣慰。
隻是,年輕的秦王並沒有始終守在身懷六甲、養育孩子的王妃身邊。唐王朝根基未穩,李世民一直都馬不停蹄地在外浴血征戰、出生入死。
李世民的性情與妻子截然不同,他酷愛冒險,在戰事中一向身先士卒,而且偏好以一種孤膽英雄式的方式衝在最前麵,親身犯險、以極少勝極多是他的心頭好。
武德二年,剛做父親的李世民曾在對劉武周十萬大軍的戰事中,親率數千精兵衝在最前麵,一晝夜奔襲二百餘裏,沿途大小戰數十合,三日不解甲。當這支數千人的部隊最終在山西介休找到敵方的主力之後,不顧數日奔波饑勞就立即主動攻擊,並且在兩天內突破了對方的九道防線,殲敵至少一萬三千人。而在這樣的大捷背後,衝在最前麵的李世民卻和他的部下們一起,兩天內隻分吃了一頭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