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沒有最苦,隻有更苦(1)(3 / 3)

這可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景帝當場大怒:“這是我的家務事,輪得著你來管嗎!”立馬將倒黴的大行官關進大牢,不久便砍了腦袋。他認為這一定是栗姬或太子劉榮勾結朝臣幹的,因此趁勢也就將太子劉榮同案處理,廢為臨江王。

栗姬這時早已因為丈夫的冷漠而恚恨成疾,臥床不起。兒子被廢的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惡性刺激,她在掙紮著發出一連串的詛咒之後,吐血身亡。

景帝決定立新太子。選誰呢?自然是館陶長公主讚不絕口的九皇子嘍。可是他的排行實在太靠後,“立長”是怎麼也輪不著他的。因此景帝想到了“立嫡”。

就在劉榮被廢三個月後,公元前150年四月乙巳日,景帝冊立王娡為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後。十二天後的丁巳日,王皇後七歲的兒子劉徹以“嫡子”身份成為皇太子。

這不僅是王娡的勝利,更是館陶長公主的勝利。現在躊躇滿誌的她將要進行下一個步驟:讓自己的女兒陳嬌當上太子妃。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陳嬌是小太子劉徹的表姐,從年齡來看,怎麼都不能算是最合適的對象。果然,館陶公主的這番“美意”剛露出點兒風,景帝便連連搖頭:“徹兒才七歲,如今就談婚事也太早了,何況陳嬌年長,並不般配。”

景帝的立場使得館陶長公主和王娡都十分憂慮。館陶長公主自然不甘心自己為他人作嫁,王娡在領教了栗姬母子的下場之後更不敢有違姑奶奶的心意。

於是,在母親們折騰夠了之後,小主角劉徹和陳嬌終於鳴鑼登場了。

就在某一個良辰吉日,館陶長公主將自己的寶貝女兒陳嬌帶進王皇後宮中和表弟劉徹一起玩耍,眼看著劉徹像牛皮糖一樣黏在表姐的身後,館陶長公主便在孩子們遊戲的間隙笑著問侄兒:“你想不想娶個漂亮的媳婦呀?”

不知道劉徹到底明不明白“媳婦”是個啥,總之他連連點頭。

館陶長公主便將皇後宮中的所有宮女都一個個地指給劉徹看,問他到底喜歡誰做自己的媳婦呢?結果劉徹卻將這群宮女都否定了,連連搖頭。

然而當館陶長公主的手最後指向陳嬌的時候,劉徹卻忽然笑著連連拍手,大聲說:“若得阿嬌為婦,我願蓋一座金宮殿給她來住。”

館陶長公主心花怒放,立即起身去找皇帝弟弟,將這個場麵講給他聽。景帝自然不肯相信,於是這位長公主不容分說地將景帝拉了過來,讓他親自問自己的兒子。

劉徹果然不負王皇後和館陶長公主的眾望,毫不含糊地將方才說過的話又重複了一遍。

景帝聽了之後也不禁嘖嘖稱奇,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許下了這樣的鴻天大願,這樁婚事一定有天意注定。於是當場便應允了這樁婚事。

因為這風光旖旎的一幕,劉徹有了他此生的第一位妻子陳嬌,也為中國曆史增添了“金屋藏嬌”的著名典故。

我們如今已經很難確認陳嬌是什麼時候正式嫁給劉徹為太子妃的,隻知道在劉徹十六歲登基為帝之前,她就早已經嫁過門並當了好幾年太子妃了——這當然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這位未來皇後比丈夫年長很多的情形。

劉徹能得到皇帝之位,完全可以說是出自丈母娘館陶長公主的“神來之筆”,更何況奶奶竇太皇太後還在世,因此不用說,初登帝位的他對妻子兼表姐的陳嬌是言聽計從了。

陳嬌當然更明白自己的背景雄厚,再說丈夫還是個孩童之時便以表弟的身份對自己這個表姐唯唯諾諾,何況他們也確實是自幼的夫妻,青梅竹馬,因此在她看來,劉徹是絕對不敢做出有違她心意的事來的。在小丈夫的麵前,她神氣到了極點。

陳嬌對丈夫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出自母親館陶長公主的言傳身教。

劉嫖半輩子的心思,都花在攪和弟弟景帝後宮是非上頭,對於帝王見異思遷、妃嬪詭計百出、皇後地位其實極易動搖這一點,簡直是心裏太有數了。不用說,她肯定不止一次向女兒灌輸此宗旨:那就是後宮的女人們都是要不得的妖精,萬萬不能給她們任何接近皇帝的機會。

陳嬌當然將母親的經驗之談奉為至理名言,並且不折不扣地將劉徹的太子宮、皇宮統統變成了館陶長公主這一名言的試驗田。

應該說,陳嬌初期還是相當成功的,很長的時間裏,她都是名副其實的皇後,除了她之外,劉徹幾乎沒有接近其他宮人的機會。陳嬌不但專寵,而且恃寵而驕,享受著極為奢侈的待遇,將劉徹管得嚴嚴實實。由於竇太皇太後還在世,館陶長公主也長袖善舞,劉徹作為一個尚未親政的皇帝,也不得不配合老婆的作風,對於滿宮美女,從不敢公然勾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知道為什麼,陳嬌和劉徹結婚多年,雖然獨占了丈夫,卻一直沒有懷上過身孕。館陶長公主自然堅決不承認自己的女兒竟會不育,竇太皇太後本就因為劉徹竟敢妄想更改國策尊崇儒術而憤憤不已,也就理所應當地倒向了劉嫖和陳嬌的一方,那麼結論就出來了——皇後多年不育,後宮也沒有哪個嬪妃生養,那麼問題就肯定出在皇帝身上。

這個結論可實在讓劉徹消受不起,更吃不消的就是隨著這個結論而來的:竇太皇太後要以“皇帝無子”的名義,在宗室親王中另立儲君了。更離譜的是竇氏劉氏家族給選定的儲君,竟然是劉徹的叔父淮南王劉安,一個胡子一大把的老家夥,而這年劉徹僅有十八歲。這不但是明擺著要廢帝立新君,更把劉徹跟“沒有生育能力”掛上了鉤,劉徹不但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更丟人現眼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