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十二形之六——雞形
拳經曰:“雞有獨立之形,欺鬥之勇”。雞形有稱雞形撕把(反映其欺鬥之勇)或雞形四把(反映其獨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為要追求的側重點不同。雞形因其動作變化大,勁力豐富而被列入形意傳統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勁力順達,銜接緊湊等特點,故被形意前輩們所珍視。
雞形套路中有許多技法應掌握,如:“獨立”之穩整,“上架”之輕靈,“食米”之速脆,還有“報曉”、“抖翎”,既有“抻拔筋骨”之巧,又有擰腰抖身之爆發勁,特別是雞的“欺鬥之勇”更別具形威。它不畏強暴、不懼異類,眥裂目突、翅羽蝟張、忽騰忽落、亦抓亦啄,真可謂聲威駭人。這些充分表現雄雞的神與氣,勇與智的作用,有待於格物致知為我們所用。
形意十二形之七——燕形
拳經曰:“燕有抄水精,擊水之巧。”它矯捷低掠,扶搖高翔,靈活速敏,在鳥類中堪稱獨步。我們學練燕形不論是“抄水”、“啄泥”還是“擊水”都要在輕靈合協中去求得,練習時要求動作活而不浮,實而不滯,在一氣貫串中能縱得遠,起得快,落得輕,以達到跳躍的輕靈,起伏的流暢,勁力的實整和追求目的。
形意十二形之八——鷂形
鷂為猛禽,體積小但靈敏,“有束身之捷,入林之巧”。它的“形”與“意”已為練形意者溶入常用技法之中,拳經曰:“束身而起”,起是去也,束身而起既是蓄力待發,又是亦顧亦打。特別是“鷹鷂回頭”這一動作,是掌握“望眉斬夾反肩臂”之捷徑所在,從中既練鷹鷂回頭之神,又能喚發周身抖擻之勁。已成為形意愛好者練神發勁的經典動作,希望各位從鷂形式簡且變化少中,深入體驗,以求習而能精。
形意十二形之九——蛇形
拳經曰:“蛇有撥草之能,纏繞之巧。”通體曲伸柔韌,周身節節貫串。用之於拳,活動在腰,勁發於胯。故在傳統技擊上有“蛇形胯打”之說。可惜個中竅要人多不知,競誤認為“肩打”實大謬也,在學練蛇形時,雖是翻轉變換前進,但必須柔中寓剛,動作柔韌、靈活,開合束展鮮明,周身節節貫通,在曲折中力求用勁完整,方得竅要。如能得勁得意,則沾身發勁之妙自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十——鳥台形
經曰:“鳥台有豎尾之能。”誤有駘(劣馬)、鴿之寫法。故說類似駝鳥,而駝鳥隻善走並無豎尾之能,故不知是何物。鳥台,又名兔鶻,是一種尾短的小鷹,人們叫它“禿尾巴鷹",獵戶得之,幼時磨其爪(因原爪過尖銳,以免捕捉時損傷野兔皮毛),喂養以捕野兔。野生的tai多站高枝,頭常向下,尾向上倒立著(即豎尾),為俯窺狡兔、野鳥,以便疾下捕捉。因為一般不知,才出現多種猜測。在拳的擊法上,因人是用雙臂在身前學其用尾,是借肋腹發勁,形成前擠上撐而發豎尾之勁,故它用的是“肋腹打”因為形意拳的技法達到高超境地時哪沾哪打,而在它的14處打法中,惟有人的“肋腹”處不能發勁打人,故李洛能才予以增補之,使形意拳的技法更全麵
形意十二形之十二——鷹熊合演
鷹為猛禽,常盤旋高空,俯視獸禽,瞥目一瞬,禽獸難逃,因飛速,爪銳,力猛,鋒不可抗,故練形意的學其捉拿之精,瞥目之銳。熊是猛獸,雖性遲鈍,但力大稱雄。故做人立,項豎肩垂,兩膀一晃,樹木折斷,故人們學練它的豎項之力,甩膀之能,訓練長久提神增力。
鷹熊二形因其特能單一,故沒有單練套路,昔有鷹熊半智取法為拳,曰:“起為熊,落為鷹,”形意才有拗步鷹熊合演的練法,使其俯仰陰陽相合,又使起落鑽翻相應,尤利於一氣之開合與收放,故傳統多練鷹熊合演,亦一拳兩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