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南山集》案是發生在康熙時期的一個大案。此案需先從方孝標說起。方孝標,桐城(今安徽)人。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燁)諱,以字行。順治時,中進士,官至內弘文院伺讀學士。順治十四年(1657年),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試,與他有勾結作弊行為,結果均被免官戍邊,流放到寧古塔,後遇赦。方孝標到雲南,當了吳三桂的翰林承旨。吳三桂反清失敗,方孝標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寫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二書。《滇黔紀聞》中有關於南明抗清事實,用南明諸帝紀年。戴名世,桐城人,字有田,號褐夫,別號憂庵,康熙時期進士,任編修。他立誌修明史,認為南明永曆朝不能稱偽朝,對《滇黔紀聞》十分重視。聽了學生餘堪口述南明永曆朝一個叫犁支的所言,感到該書符合事實,於是在他所寫的有關明史文章中采用該書的材料不少。戴名世在《與弟子倪聲》一信中論及修史之例,認為“本朝當以康熙壬寅(1662年)為定鼎之始,世祖雖入關十八年,時三藩未平,明祀未絕,若循蜀漢之例,則順治不得為正統”。戴名世學生尤雲鶴從方孝標的集子中選出部分材料,以《南山集偶抄》之名刊行。同時刊行的還有《孑遺錄》,記述桐城地區地主、豪紳抵抗農民軍之事,署名宋潛虛,因為其戴姓出於宋後,所以諱戴為宋。此書由尤雲鶴、方正玉捐款印行。他們倆再加上汪灝、朱書、劉岩、餘生、王源都作了序。印刷版藏於方苞家。1711年武進人都諫趙申喬(字慎旗)向刑部告發了此事。九卿會審,《南山集》定案。《南山集》案,實際上就是《南山集偶抄》案。此書隻不過是為南明爭正統,揭露南明隱事而已,但刑部大做文章,株連竟達數百人。戴名世寸磔,方孝標已死戮屍。他們的祖父、父親、子孫、兄弟以及叔伯父、兄弟之子,凡16歲以上者都被殺頭,母、女、妻妾、姊妹、兒子妻妾、15歲以下子孫、叔伯父、兄弟之子給功臣為奴。朱書、王源這時已死,免於判罪,汪灝、方苞以誹謗朝廷判斬立決。方正玉、尤雲鶴發往寧古塔。方孝標兒子方登峰、方雲旅,孫子方世樵一並斬首。方家中即使還在居喪守孝的人都處死,尚書韓菼、伺郎趙士麟、禦史劉灝、淮揚道王英謨、庶吉士汪汾等32人另議降職。康熙聞奏改刑。戴名世斬立決,方孝標之子免死,與其家人流放黑龍江。汪灝、方苞免死,入旗為奴。尤雲鶴、方正玉免死罪,其家遷徙邊遠地區。韓菼以下這些平日與戴名世隻因議論文章而被牽連的人,都免予治罪。
王錫侯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編纂的,而且以康熙年號命名,足見政府之重視。可是有個書呆子叫王錫侯的,竟敢批評《康熙字典》,說它收字太多,難以貫穿。他自己編刻了一部《字貫》,意思是說,這本書可以用字義把零散的字貫穿起來,正好彌補了《康熙字典》的不足。此案主犯的發落不說,還連累了兩江總督,因查辦不力受到降級的處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都相當於今副省長)受株連被革職治罪。其實,王錫侯寫《字貫》是想貢獻一己之見,想不到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第八章情滿後宮
活,另一方麵為了滿足他們對於子孫後代的追求,而占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宮女三千。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這宮女三千,肯定是一個虛數--不能作數的。那麼,具體到皇帝來說,他們的後宮應該有多少人才是合適的呢?《禮記》規定:“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上共計一百二十人。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如何呢?康熙皇帝不但不例外地享受著這為數眾多的後宮佳麗,而且大有超越曆史的態勢。因此,我們說起康熙皇帝身邊的女人的時候,隻能套用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來形容了,“那是一個相當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