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鄭成功的去世1662年6月,38歲的鄭成功因為與自己遠在廈門的兒子鄭經慪氣病死在台灣。先是,鄭成功入台時,留20歲的長子鄭經在鄭泰等人輔佐下堅守金、廈諸島。鄭經待人謙恭,好學善射,但嚴毅果敢不如其父。鄭經的妻子是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夫妻感情很不諧和。鄭經與鄭成功四弟的乳母陳氏私通,親如佳偶,並且於1661年生下一子,詭報侍妾所生。鄭成功大喜,頒賞台灣及留守金、廈諸將士。唐顯悅寫信給鄭成功揭穿隱秘,批評鄭成功治家不正,並反問其安能治國。鄭成功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熏陶,齊家、治國一向嚴明,一看此信,頓時氣塞胸膛,立差黃毓到金門,命鄭泰將鄭經、陳氏、小兒及董氏一並斬首。鄭泰認為董夫人和鄭經不可殺,隻殺了陳氏及小兒複命。鄭成功不允,又解佩劍交黃毓再至金門。可鄭泰仍不執行,而且把黃毓送交鄭經予以監禁。鄭成功見金、廈諸將拒命,氣得暴跳如雷。1662年初夏,永曆政權的兵部司務林英從雲南逃至台灣見鄭成功,說永曆帝被緬人執送吳三桂,已經被害。君主被殺,父親被害,兒子擁兵背叛,鄭成功的麵前重重困難,加之清軍的嚴重威脅,在這一切襲擾下,鄭成功心境悲愴,哀憤滿懷,終於病倒了。這個時候,部下黃安對他說,世子與乳母之事也許是清朝陰謀捏造買通唐顯悅寫信激怒藩主,父子相殘,自行消亡。鄭成功覺得似乎也有可能,悔恨交加,激動得狂奔疾呼,不能自抑。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將永曆帝所賜延平王的衣冠穿戴整齊,請出《明太祖祖訓》,行禮畢,坐胡床,命左右進酒,每翻閱一帙,輒飲一杯,至第三帙,長歎道:“自家國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六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頓足拊膺,大叫而死。時年38歲。(四)鄭經割據台灣自立鄭成功去世後,其五弟鄭襲想趁機繼承鄭成功的王位。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迅速到達金門,以陳永華為谘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率領大軍回師台灣與親叔叔鄭襲大打了一仗。結果,鄭襲的軍隊潰敗,好在鄭經沒有殺掉鄭襲。鄭經割據台灣自立的時代到來了。鄭成功去世,鄭經割據台灣自立,這給了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一個很好的時機--收複台灣的大好時機。這個大好時機,不但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就連鄭成功的舊部也非常清楚--他們中的很多人紛紛選擇在這個時候投降大清王朝。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議,派兵“進攻澎湖,直搗台灣”,使“四海歸一”!康熙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將會何去何從呢?

前麵我們說到,就在鄭成功去世、鄭經割據台灣自立、鄭成功的舊部紛紛投降大清王朝的時候,鄭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議,派兵“進攻澎湖,直搗台灣”,使“四海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