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死的呢?據說是自殺。問題在於,好端端地走半路上,這個王輔臣幹嗎要自殺呢?其實,這個王輔臣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他知道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不是自殺就是被殺--他非常清楚,到了北京以後,沒有他好果子吃。另外,一般來說,在史書當中經常會出現有人在半路上或者在不明場合不明不白地就死了,注意,一般來說,不是那個人想死,肯定是被害了。這是曆史上有些人經常玩兒的伎倆。
那個女人去哪兒了
最後,還需交代吳三桂最寵幸的愛妾陳圓圓的下落。當初,就是這個女人促使吳三桂“衝冠一怒”,棄大順政權而投清,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清軍入昆明後,在吳三桂的籍簿上確無陳圓圓的名字,亦不見其人。她下落何處?這已成為至今未解的一個曆史之謎。據《平滇始末》《平吳錄》等書所載,城破時,陳圓圓同郭皇後,還有一個叫印太太的,一同自縊而死;又一說“陳沅(圓)不食死”;還有的說,她當了尼姑隱居起來而得善終;還有的說她投滇池而死。眾說不一。清代野史說,陳圓圓的墓在昆明商山寺,甚至說她死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墓已不複存在,也難辨真假。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據報載,在貴州岑鞏縣水尾鄉馬家寨發現了陳圓圓墓,有碑一通,上麵鐫刻“吳門聶氏之墓”六字。“吳門”非指為吳(三桂)家人,而暗示圓圓籍貫蘇州,此為“吳門”之意。至於“聶氏”,也是代用他人之姓,這大概是為了避諱政治嫌疑才隱姓埋名的,碑文明載當年陳圓圓由昆明來到貴州岑鞏平西庵為尼(庵今仍存,在今岑鞏縣大有鄉桐木寨)。她何時到此?大抵是吳三桂反後,兵駐湖南,或許她為避禍,而悄悄遠離昆明,來此僻地隱居,故能得以善終。又據報,這個寨子有三百多戶人家,除一家之外,都姓吳。他們自稱是吳三桂的後代,祖上有訓,要為陳圓圓墓保密,所以墓才保存到今天。(《中國旅遊報》1986年11月11日,“陳圓圓及其墓地”)。陳圓圓墓旁是吳三桂的心腹大將馬寶的衣冠塚。說到馬家寨,還有一個至今流傳了幾百年的傳說:說的是吳三桂手下的第一大將馬寶,馬寶這個人很忠於自己的主子,後來這個馬寶一看,吳三桂的家人都死的死、亡的亡,馬上在最危急的關頭為吳三桂剩餘的家人,包括陳圓圓還有吳三桂的其他兒子孫子保駕護航,一路衝殺,跑到了貴州的一個深山裏。那個地方交通很閉塞,後來馬寶就死在了那裏。馬家寨的馬就是馬寶的馬,吳三桂的後人為了紀念馬寶而將這個地名命名為馬家寨。平定了三藩之亂,這在康熙皇帝的人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筆,也是康熙皇帝的功勞之一。平定三藩之亂,這裏蘊含了統一的主題。三藩之亂最後之所以失敗,也有人說了,其實也是吳三桂的做法不合民意--因為那個時候誰還想再打仗,誰還想再分裂?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吳三桂的失敗就是必然了。
§§第四章收複台灣
豐功偉績就是智擒鼇拜,自己能夠來直接治理天下;另一項豐功偉績就是平定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建立了一個更加統一的中國。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強化了專製王權;而收複台灣,更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表的豐功偉績:當時鄭成功已經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奪回了台灣,但是他的後人據守台灣二十多年,不肯向大清王朝俯首稱臣;而清政府由於剛剛結束了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那麼,康熙皇帝是如何憑借著起步非常薄弱的水師力量,完成了收複台灣、統一中國的大業呢?從本節開始,我們將開始著重介紹康熙皇帝生平當中的第三項豐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