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市上一家以賣洋書為主的書店走動,一進門就看見張愛玲的《小團圓》高高堆在架子上。英國散文家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用依利亞(Elia)筆名替London Magazine寫了五年散文,名噪一時,粉絲輩出,各種活動應運而生,互相繁殖,竟然拓展成為一種文化“工業”--史稱the Elia industry。
張愛玲今天名牌效應十足,看來在華文地區the Eileen Chang industry已露端倪。因祖師奶奶之名搶先開業的應該是“愛玲小館”。菜式的配搭可拿她《談吃與畫餅充饑》一文作參考。菜單上“大廚精選”一欄別忘把“鴨舌小蘿卜湯”這一項列出來,因為愛玲是從這道湯學會了“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隻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似的。如果“愛玲小館”店東能向皇冠出版社拿到版權,千萬要把愛玲描寫自己“吃相”這段文字錄出來。接下來的一段話也怪趣得很:“與豆大的鴨腦子比起來,鴨子真是長舌婦,怪不得它們人矮聲高,‘咖咖咖咖’叫得那麼響。”餐牌上印了愛玲原文,食客大飽口福之餘,還可享受精神食糧,不亦樂乎。
“愛玲工業”這構想有魅力,新興事業會應運而生。新舊粉絲輩當然看過《對照記--看老照相簿》。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位“民國女子”對穿著多講究?1955年她離港赴美前攝的那幀穿短襖的半身照,看來真是風華絕代,怪不得老被媒體拿來做奶奶的“商標”。愛玲不愛隨波逐流,現成衣服不合心意時,自己動手設計款式,這應該是一種商機,創意粉絲何不開一家Eileen Boutique?
The Eileen industry有利各式各樣的衍生。台灣最近出了一本《胡蘭成傳》,尚未看到。論級數,胡某在漢奸的“陣營”中比起汪精衛來,隻是個小頭目。如果不是他“搭”上張愛玲,不一定會有人看他看得上眼。好了,現在《小團圓》出爐了,胡某這個在女人圈子的“惹火尤物”,他哪裏來的三頭六臂,都可在這本自傳體的小說“索隱”一番。胡某的“知名度”就是這樣衍生出來的。
台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吹起“張愛玲熱”。戴文釆女士受一報館之托到美國訪問奶奶。不得其門而入,心生一計,租住奶奶公寓隔壁一房間,方便窺其私隱。她每次看到奶奶出來倒垃圾,等她一離開後就倒出她盛在袋子裏的東西細細端詳一番。經戴文釆報道後,現在我們知道奶奶愛用什麼牌子的肥皂:Ivory和Coast。
張小虹曾用兩個非常“學院派”的名詞來分析張愛玲生前和死後出現的“文化現象”。一是“嗜糞”(coprophilia)。一是“戀屍”(necrophilia)。這兩種執迷遠離文學研究本義,可說是一種偏差。閱讀張愛玲“八卦化”後,大家不必看文本,單憑耳食之言,就可加入“百家爭鳴”的行列。這正是“張愛玲現象”一個景觀。從垃圾堆裏發掘文本以外的隱蔽世界,無疑是一種exercise in trivialization,就是吹雞毛求蒜皮的運作吧。
張愛玲在現在中國文學的聲譽,是夏誌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烘托出來的。夏先生識張愛玲於微時,因他當年在美國隻能憑圖書館塵封的印刷品中去認識這個“小女子”。她那張“風華絕代”的照片是成名後才刊出的,因此夏先生沒福氣看到。他對Eileen的賞識,是她紙上的才氣。要追本溯源,傅雷該是張愛玲第一個伯樂。他在1944年用迅雨筆名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毫無保留地推許《金鎖記》為“我們文壇最美收獲之一”。在意識形態當道的時代,傅雷獨具隻眼,肯定張愛玲在小說藝術上獨特的成就。他說得對,《金鎖記》的人物“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即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的波動也不曾減弱分毫。”
數張愛玲論者的風流人物,最值得尊敬的是傅雷和夏誌清兩位老前輩。
§§乙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