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我可能又會撞上柵欄的!——給孩子貼上自信的標簽(1 / 1)

美國家庭教育實例

卡爾:18歲,因為曾經撞車,所以一直不敢開車,後來在17歲時考到了駕照。

羅倫斯:卡爾的父親,貨車司機。

羅倫斯非常頭疼,他的兒子卡爾16歲了,可是仍然不敢開車……在美國,年滿16歲的人都可以考取駕照、合法駕車,許多和卡爾同齡的孩子早就開著自己買的、租的車出去快活了,可是卡爾卻戰戰兢兢,根本不敢踩油門。

當然,卡爾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在他14歲第一次摸方向盤的時候,竟把油門當成了刹車,撞上了鄰居家的柵欄。因為是無證駕駛,被父母好一頓責罵。從那以後,卡爾就開始不敢摸車了,即使他年滿16歲可以學車考駕照了,卻仍然不敢碰。父親曾幾次讓他學車,他都拒絕:“我可能又會撞上柵欄的!”

作為司機的羅倫斯看著不敢開車的兒子,哭笑不得。他想這不是辦法,於是求助於老師,老師給他出了一個好主意:貼標簽。

所謂“貼標簽”其實是一種心理幹預的手段,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老師建議,羅倫斯可以經常誇獎卡爾,誇他學習能力強,有很好的方向感,幫助卡爾重建開車的自信。

在羅倫斯的“標簽效應”下,卡爾很快再次嚐試著開車了,並且在17歲的時候考到了自己的駕照。

給中國父母的教育建議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對孩子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都對孩子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孩子“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所以,這是一種很好的家庭教育手段。

對孩子的教育、評價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

給孩子“貼標簽”時要注意一致性。這個一致性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一致性,也包括教育過程中前後的一致性。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一致性方麵,如果父母說孩子有書法家的天賦,那麼爺爺奶奶就不要隨意批評孩子“離書法家還差遠了”;在教育過程中前後的一致性方麵,如果家長一直認為孩子的英語不錯,將來可以當翻譯家,可是幾次考試孩子的成績都不理想,就改變了看法,認為孩子不是當翻譯的料。無論是哪種一致性出現了混亂,都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模糊的自我認識,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不輕易對孩子貼上好或壞的標簽

在貼標簽時,家長不可以隨口說說,而是應該針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做出理智的判斷。比如,調皮、好動的孩子很容易作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本來這些表現是孩子天性使然,無所謂好壞,即使有一些不良行為,往往也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但是很多家長隨口就會說“你這樣做是個壞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給自己貼上“壞孩子”的標簽,使孩子自覺或不自覺地趨同於劃定的類別,限製了他們的心理自然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