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好幾個同學都很羨慕我呢!——放下“一家之主”的架子(1 / 2)

美國家庭教育實例

皮特:中學生,性格直率,跟著父母在中國生活。

劉易斯:皮特的父親,定居中國,英文教師。

劉易斯與兒子皮特是很好的“朋友”,他無論什麼事都站在兒子的角度去想。

皮特有考試“恐懼症”,一到考試,飯吃不香,覺睡不著。劉易斯就告訴皮特:“兒子,不就是考試嗎?有什麼呀?畢竟第一名隻有一個。這次考試就當作是平時做作業,好壞無所謂。”

皮特會問劉易斯:“爸爸,你想讓我考多少分?”

劉易斯總是微笑著說:“別總分、分、分的,平時隻要努力了,允許考零分。”

有一天,兒子回到家裏,神秘地告訴劉易斯:“今天我們幾個同學在一起議論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我告訴他們你平時對我說的那些話,好幾個同學都很羨慕我呢。”

劉易斯得意地笑了。

給中國父母的教育建議

美國的父母非常尊重自己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的家長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也沒有“父母權威”的思想,總是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一分子來對待。然而,在中國,很多家長都把自己定位為“一家之主”,推崇父母權威,習慣於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孩子,而不管孩子的實際情況。

下麵是一個男孩寫給父親的信:

爸爸:

我真的非常希望去參加班級組織的春遊,但是我知道,如果當麵跟您說的話,您一定會一口回絕,並且不給我爭辯的餘地,所以我寫了這封信給您。

您總認為旅遊、參加球賽、看娛樂新聞等,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不讓我多參與,讓我把這些時間花在讀書上。我明白您的苦心,您希望我好好學習,以後考個好大學。可是,適當地參與一些諸如旅遊等的娛樂活動,也不一定會影響學習啊!有時候還能促進學習呢!

您知道泰戈爾嗎?泰戈爾12歲那年,他父親帶他去喜馬拉雅山旅遊。喜馬拉雅山壯麗的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第一次獲得了在空曠的大自然裏自由遨遊的樂趣。他和父親在山腳下住了四個月,每天日出的時候就出門散步,然後回到屋裏讀一小時英文,讀完後就到冰涼的水裏沐浴。下午仍是讀書,討論宗教問題,晚上就坐在星空下,邊欣賞高原美麗迷人的夜色,邊聽父親講天文知識。就這樣,父子倆在那裏整整度過了四個月的旅遊生活。

這次旅遊給泰戈爾留下許多終生都難忘的美好記憶,1916年,他出版了詩集《飛鶴》,真實地記錄了他參與這些遊覽活動的感受,被評論家稱為出類拔萃的詩,達到了抒情詩的最高水平。

泰戈爾對朋友談起寫作的感受時曾說:“走出去,走出去,你的思想就會像宇宙一樣博大,你的詩文就會像歌聲一樣美妙。”我也向往著像泰戈爾一樣走出去!我不能像他一樣走那麼遠,那麼長時間,這也不現實,現在我就想參加班級裏的春遊,和同學們一起在大自然裏好好玩耍一天,說不定回來以後我就能寫出比以前更好的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