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隻有一個童年,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珍貴、最難忘的時光。作為家長,也走過童年,渴望過快樂,所以更加知道快樂的童年對人的一生的重要性。對於孩子來說,快樂就是一切,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記得著名思想家於光遠對“玩”有過這樣的概述:“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如果母親是孩子第一任教師的話,那麼玩具就是人類的第一部教科書。”可見,快樂地玩是孩子成長、心智發展的基礎。
和外國的家長相比,中國的家長似乎對於“玩”有一種本能的“討厭”。在中國家長的心中,似乎隻有“頭懸梁,錐刺股”,隻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才是好孩子的表現,殊不知“玩”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可或缺的。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學習壓力,課餘時間被大量的作業和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提高班占據了。許多家長一提到孩子的“玩”,首先想到的是耽誤學習。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訓斥那些愛玩的孩子:“都上學了,該收收你的玩心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真沒出息!”當老師拿著孩子不理想的考試成績與家長共同分析原因的時候,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孩子貪玩”了。
為了保證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玩”百般限製:放學後要趕緊回家,放假要參加各種輔導班,作業要按時完成……結果孩子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
不讓孩子玩,真的就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人才嗎?
我的一位朋友,為了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好的前途,幾乎動用了所有的社會關係,終於把兒子送進了一所“重點小學”,看著兒子抱回來的奧數題和每天記作業的小本本,這位朋友覺得自己的兒子前途有保證了。
可惜好景不長,一個學期後,這位朋友發現了兒子的變化,以前兒子早上總是興高采烈地起床,然後催著爸爸媽媽把自己送到學校,放學回來也總是不停地給家長講些學校裏發生的趣事。現在,兒子早上總要賴在床上,放學後就埋頭寫作業,“愁眉苦臉的時候多了,咧著嘴笑的時候少了。”這位朋友苦笑著說。
看到兒子不開心,這位朋友的心裏也很矛盾。但是他覺得,自己家情況一般,而且兒子也沒有令人羨慕的特長,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孩子的成績。所以還是堅定想法,鼓勵兒子:“為了將來能有個好前途,咱們現在就得吃點兒苦。”
但是有一天,當他走進兒子的房間,卻發現兒子坐在桌子前麵撕東西,走近一看,原來兒子撕的是一本奧數題集,紙簍裏已經裝滿了撕得碎碎的紙片。
看著兒子煩躁的樣子,這位朋友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他突然懷念起兒子在普通小學上學時的笑聲。
他和妻子進行了深入交流,核心問題就是到底要把兒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最終,兩人達成了共識:“無論他將來做什麼,如果他不能快樂地生活,我們也會很痛苦。”
於是,這位朋友決定讓兒子順著自己的個性發展,他又把兒子轉回了原來的學校。兒子喜歡生物,他跟兒子一起參加了一個環保組織。在別的孩子上輔導班的時候,他卻帶著兒子種樹、認識樹種、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