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一群學生在7月的酷暑中,頂著烈日,每天中午都要到球場上打籃球,一玩就是一身汗,熱了便到水龍頭下用冷水衝衝頭,繼續打,一直打到下午上課。
老師不明白,這大熱的天,出一身的汗,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去打籃球,而這些嬌生慣養的孩子怎麼願意吃這份苦?
於是,老師在班裏組織了一次座談會,主題是:為什麼學習?為什麼打球?
對為什麼學習,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為實現家長期望而學習的占90%以上;為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而學習的占80%以上;而學生感到學習是個很快樂事情的隻占30%左右。
當老師問一個學生,會不會將打籃球的興趣用到學習上,這名學生說不可能,感覺不一樣。他說,老師如果將課安排在11時放學,我們就高呼萬歲,因為這樣可以多玩一個小時籃球。每天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想到今天能與同學在一起打打球,就連上午上課也感到特別興奮。
對為什麼打球,一名同學說:我沒考慮過,隻是覺得特瀟灑,特過癮。出汗也是痛快的。打球時腦子裏什麼都不想,家長的嘮叨、外語單詞、數學公式、令人煩惱的名次都忘得幹幹淨淨的,特別輕鬆。
還有一名同學說:說實話對家長提出的學習期望,我壓力特別大,生怕有一點閃失對不起他們,久而久之我就對考試排名次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排斥。所以每天像盼救星一樣盼著下課打一會兒球,似乎這樣才對得起這一天的生活。
孩子之所以對打籃球這麼向往,因為他喜歡,而他喜歡的原因是打球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為他打球製定一個高期望值,希望他成為一個國家隊員,希望他比賽獲獎,那麼他還會這麼忘我地打球嗎?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如果在你所從事的事裏麵賦予了某種使命,它就會在無形之中給你帶來某種壓力。為當明星去打球,為拿到某個合同去喝酒,為達到某種目的去學習,本來很快樂的事情就會變成一種負擔,使人們對它的興趣大大減少。
孩子厭惡學習,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家長總是逼孩子學習,孩子的學習行為總是在家長的要求下進行的。家長是出於為孩子著想,本是好意,但正是這種好意的做法,才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在我國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家庭不僅是給孩子創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大學生放假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為在他們眼裏,家裏是一所“文明監獄”,家長成天隻知道督促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