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不要讓孩子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2 / 2)

目前人們對這樣一種社會現象不理解,一些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學習都不錯,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學習就滑了下來;而一些農村孩子,家長沒什麼文化,他們學習起來卻很努力,後勁十足,成績上得也很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一些家長自己讀了點書,自以為會教育孩子,猛抓孩子的學習,把孩子壓得透不過氣來,最後導致孩子對學習的厭煩。而一些農村孩子,家長沒有能力管教他們學習,他們是在自然而自由的環境裏學習的,學習是他們自身的渴求,沒有人逼迫他們學習,也沒有人看著他們學習,他們的學習興趣不但沒有被破壞,他們的成績反而提高得快。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超過現實的目標隻能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就像一位足球運動員,在訓練中或賽場上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傳球、接球,如何破門,而總是考慮場上觀眾如何看他,如何評價他,破門之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獎賞,輸掉比賽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這種想法會讓他顧慮重重,甚至導致動作失控,那麼他在賽場上就不會取得好成績。很多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到了考場上就會“暈場”,導致考試失誤,原因就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總是擔心家長的態度。

山東有位家長,女兒的學習成績不太穩定,有時候能及格,有時候卻隻考二三十分。為這個,女兒沒少挨打。

當這位家長決心改變對孩子這種打罵的教育方式後不久,女兒便帶著得了18分的考卷來“考驗”她了。女兒拿出卷子來時心裏忐忑不安,因為她知道上次考試成績都及格了,這一次卻考得這麼差,不知道媽媽會不會“舊病複發”,揍自己一頓。

哪知媽媽看了後卻說:“很好啊!說明我的女兒已經學到了18分的知識。下一次,肯定會超過l8分。告訴媽媽,你的前一名同學考了多少分?”

女兒小聲說:“20分,比我多2分。”

“好,咱們不怕,咱們就追他。”媽媽說道。

女兒抬起頭有點不相信地望著媽媽,隻見媽媽鼓勵地對她微笑著。媽媽出人意料的“夠朋友”讓女兒把擔心放回了肚子裏。她想,這兩分的差距,實在是小菜一碟。女兒心理上先夠著了媽媽定下的尺杆,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結果呢?在接下來的一次考試中,女兒得了86分,並且女兒的成績也逐漸穩定了。

這位母親當初很明智地沒有讓女兒去追趕那個考86分的同學,那樣的話,女兒也許隻能總得20分了。

所以,家長的責任固然是要讓孩子取得穩定的、優秀的學習成績,但方法卻要慎用。假如孩子本身很要強,把分數看得很重,做家長的還應努力調節孩子的心態,幫助孩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