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要小瞧了孩子(2 / 2)

肖先生最近發現上初二的兒子有點反常,不願和大人說話了,一回家不是悶頭吃飯,就是回自己的房裏,關上門,也不知道是在裏麵做作業,還是做其他的,而以前父子倆關係很融洽,還經常開玩笑,到底兒子有什麼心事?

這一天,晚飯時,肖先生問兒子是否有心事,兒子回答的隻有兩個字:“沒有。”“那你為什麼老是悶悶不樂?”肖先生接著問,兒子隻回答了一個字:“煩!”然後又頭也不回地回房間,關了門。

很多家長覺得很煩惱:孩子不願意跟自己交流了。不知從何時起,家長發現,小時候那個在飯桌上喋喋不休地跟他們彙報學校、自己班級的新聞的孩子,如今變得沉默寡言了。而在家長麵前變得“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同學、朋友麵前卻是另一副樣子:一聊起學習、影視劇、明星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甚至回家了還要打電話聊個沒完。家長在-邊聽著,又是委屈,又是不解:為什麼孩子跟我們說不上幾句話,跟同學天天見麵還有那麼多話說呢?

當你的孩子從一個喋喋不休的小孩變得沉默寡言,跟家長沒話說的時候,你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他長大了。不管你是否接受,也不管你是否願意,一個事實擺在那裏他確實已長大了。有的孩子認為跟家長有代溝,他們覺得自己說的家長不懂,家長不會理解自己的,說了白說;有的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什麼都跟家長說,就算有問題,自己也有能力解決;有的孩子是因為有秘密不願意讓家長知道,說著說著可能不小心將自己或者同學的秘密說出來,所以幹脆什麼都不說。

其實,家長要適應孩子的變化,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家長是老師,是權威。回答孩子感興趣的所有問題,教給他們人生的第一課,這個時候,孩子會相信家長教給他們的一切。對於童年期的孩子來說,家長扮演著傾聽者,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跟家長說很多話,他們隻是想要自我表達。對於少年期的孩子來說,家長扮演的應該是朋友的角色,家長要想能夠與孩子對話,就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當孩子不再願意跟家長喋喋不休時,家長不要沮喪和失望,不要咄咄逼人、憂心忡忡或者關心備至地問他到底怎麼了。家長對孩子的轉變感到困惑,感到無所適從,那是因為家長還沒有做好自己的角色轉變,始終小瞧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大人的想法,將他與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改變過去那種說教的方式,把孩子當朋友,積極尋找合適的對話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

不要小瞧了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做,如果家長以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展,無視孩子的成長,必然會造成很多衝突,影響教育的效果,甚至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