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報》“戲迷談戲”欄中,最近發表了一篇談《沙橋餞別》的文章,認為此戲的唐玄奘不應由老旦扮演,並說這種辦法是“靠吃祖宗剩飯過日子”。因此我也想談談個人的“井蛙”之見。
謹按:《沙橋餞別》是傳統老戲,卻從來就有兩種不同的演法。一種以老旦扮唐僧為主,老生扮李世民由硬裏子應工,有點像《辭朝》裏的宋王或《望兒樓》裏的李淵。另一種則以老生扮李世民為主,由小生扮玄奘應工,有點像《天水關》裏的劉禪或《舉鼎》中的薛蛟。自陳大(更早一點還有李盛藻,但李唱此戲唐僧仍由老旦扮演)按餘派路子唱紅此戲,唐僧一直由小生應工。當年演唐僧的名演員,老旦有龔雲甫,小生則為薑妙香。至於說到“靠吃祖宗剩飯過日子”雲雲,則話說得未免有點偏激。因為即使唐僧由小生扮,也屬“剩飯”範疇,並非什麼新的創造。如照此類推,則一切按傳統演法的老戲均為“剩飯”,甚至包括傳統的書法、繪畫、篆刻,隻要以臨摹為主,都得算作在靠吃祖宗剩飯過日子了。事實上繼承與創造乃辯證的統一,是不可分割的。
至於說到有創造性,我反而覺得唐僧由老旦扮演倒是我們的祖宗敢於打破框框的表現。首先,這樣演法打破了行當的界限;其次,這並不違反劇中人物性格。因為玄奘雖為年輕的高僧,卻具有慈祥、懦弱的性格,借用一句封建用語,他是個帶有“婦人之仁”的凡人。讓這種人帶幾分女氣也是合情合理的。何況今天演老旦的演員,大都為青年女性,照我看,至少比龔雲甫的扮相(龔從一開始扮出來就活像一位老太太)要強多了,因為她們更像年輕的玄奘。
我原則上同意那篇文章作者的意見,即這出戲雖由老旦應工(唱大嗓),但在演員風格上和唱腔上卻應有所改進。一要脫去脂粉氣,二要盡量年輕化,不宜按照《望兒樓》、《釣金龜》的唱法一成不變。如果真能創出一套既是傳統老旦唱法而又合於青年玄奘特征的唱腔,那可真是推陳出新,要比小生用假嗓來唱這出戲更有創造性呢!
〔附記〕此文原載於1988年10月5日《今晚報》。限於篇幅,還有一些情況沒有詳談。一、據王金璐同誌告知,他少年時代在中華戲校學老旦時曾學過此戲,乃文亮臣所授。唐僧雖由老旦應工,唱腔卻接近武生唱法,並不同於《釣金龜》之類的一般老旦腔。二、過去無論昆弋,演大部頭傳奇本戲,凡屬佛祖、高僧之類,皆由老旦扮演,取其慈祥愷悌,性格善良。然則唐僧之由老旦扮演,原有其曆史淵源,不宜輕易便加否定也。1989年1月作者校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