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1981年6月10日第四版有一篇報道,提到《文昭關》是“餘派”名劇。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文昭關》是汪桂芬一派的保留劇目,後來孫菊仙一派的演員也演唱過。譚鑫培也有此戲,但晚年已不常演。譚派傳人言菊朋、貫大元都演過這個戲,但另外一些譚派演員如王又宸、餘叔岩則不演。譚派名票韓慎先先生(夏山樓主)是陳彥衡的弟子,與言菊朋同師學藝。他晚年雖也教人唱《文昭關》,卻明白表示那是他自己杜撰的,並無師承(我親自聽慎老對我說的)。貫老此戲以汪派為基礎而略有變化,言則純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自出機杼,連唱詞與一般人都略有不同。
聽先姑父何靜若老先生談過一件往事。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安徽督軍倪嗣衝有一次做壽演堂會戲,由餘叔岩任後台提調,負責邀角排戲碼。叔岩找到孫菊仙,孫一口答應演全部《鼎盛春秋》(即全本《伍子胥》,從《戰樊城》起到《刺王僚》止)。除《樊城長亭》由叔岩主演外(餘的《戰樊城》是看家戲),孫表示願從《文昭關》一直演到終場。叔岩知孫老年事已高,說得到辦不到,肯定唱不下來。他便暗自做精神準備,同時也有點怕累,希望能推就推。《樊城長亭》一下場,餘叔岩就想趕快卸妝離開後台。這時被孫菊仙看見了,立即把餘叫住,說:“小餘三兒,你可不能溜走,你要是走了,我到你鱉窩裏也得把你掏出來。我隻唱《文昭關》,剩下的全歸你。”於是叔岩隻好接著把戲唱完。觀眾中餘迷甚多,對孫的老腔老調並不感興趣,因此反而皆大歡喜。但這一事件說明,即使在特殊情況下,餘叔岩也沒有唱過《文昭關》。張伯駒先生知叔岩最深,悉其事亦最詳,其晚年所著《紅毹紀夢詩注》,亦未言及叔岩演過《文昭關》也(唯伯老說,叔岩未演過《魚腸劍》,而先姑父何靜若先生則告我他曾見餘氏演此戲,就在這次倪宅堂會)。
自40年代以來,真正把《文昭關》唱紅了的是楊寶森。楊雖為餘派傳人,但《文昭關》卻是他自出機杼,根據本人天賦條件安排設計了一套唱腔唱法,最初曾求教於王瑤卿先生,並在其堂兄楊寶忠的協助下日益完善,形成了他本人唱法的獨特風貌。連寶森本人也從不自認為這出《文昭關》是餘派唱法。所以正本清源,循名責實,應該說《文昭關》為楊寶森的拿手戲,而與“餘派”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