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轉播隻有錄音,當然不及從電視熒光屏上看到劇場直播實況錄像過癮,但畢竟滿足了當時聽眾的需要。可惜那時限於物質條件,雖然電台每天都公開播放,卻沒有保留下什麼音響資料。而這一點,抗戰勝利後的上海市廣播電台就比北方電台做得好。至今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還保存了1946年程硯秋、葉盛蘭的《禦碑亭》“避雨”選場,和1947年孟小冬、裘盛戎、趙培鑫、魏蓮芳等人演出的《搜孤救孤》全劇的實況錄音,成為珍貴的戲曲文獻資料。建國後,在北京有些重要演出的錄音被保存下來了,如1956年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的大義務戲《探母回令》,今已製成盒式錄音帶。但也有些演出就輕易地放過了,如1959年在人民劇場,梅蘭芳、馬連良曾聯合義演《二堂舍子》,是一場白天戲,我當時曾坐在收音機旁聆聽了全劇,而事後打聽卻沒有留下錄音資料。像這樣令人遺憾的事恐怕還不止一件兩件。
最後還想談兩件事。一件是40年代初,在敵偽統治時期,北京電台曾組織過一次著名演員清唱錄音,劇目十分精彩。我記得有尚小雲、馬連良、譚富英合演的《戰蒲關》,王鳳卿、李少春、金少山合演的《戰長沙》,以及馬連良、譚富英、金少山合演的《百壽圖》。這些戲在當時已比較罕見,至今又過了四十多年,這種冷戲恐怕連現在的青年演員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青年觀眾了。
另一件是抗戰勝利前夕北京電台曾舉辦過一次業餘京劇清唱比賽。參賽者分老生、青衣兩組,老生組聘請的評委有譚小培等,青衣組聘請的評委有王瑤卿等。青衣組名列第一的乃是今猶健在的著名梅派青衣丁至雲。其辦法是參賽者每人各唱三段,兩段為硬性規定,一段為自由選唱。我記得老生組規定要唱《武家坡》“一馬離了西涼界”和《二堂舍子》“昔日裏有一位孤竹君”各一段,青衣組規定要唱《武家坡》“指著西涼高聲罵”和《二堂舍子》“莫不是二奴才不聽教訓”各一段,然後再自由選唱一段。我以為這辦法比較公允,因為大家都唱同一段戲自然容易分出高下。如果任憑自由選擇,就會有兩種偏差:一是我隻會唱某戲中的某一段,把這一段練得滴水不漏,聽起來很容易博得好評;但除此之外,別的我全不會。這就使腹笥淵博者吃了虧。另一是每人各唱各的,梅尚程荀各有所宗,彼此戲路不同,劇目不同,風格不同,確實很難評定其孰優孰劣。因此我以為,40多年前的那一次業餘清唱比賽,多少還有點借鑒作用呢!
1986年寫訖,1988年11月改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