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餘年前聆某教授講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於篇末“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二句,釋“失業徒”為今語“失掉職業”或“找不到工作的人”,雖非顯誤,終欠妥帖。按,以“業”為“營生”或“職業”,六朝已然,如《桃花源記》“武陵人捕魚為業”之“業”是也。然“失業”連用,則義與此殊。此二句之上文,作者雲:“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清人汪灝《樹人堂讀杜詩》更於“默思”二句有批語,上句批為“提起一種租稅人”,下句批為“又提起一種征伐人”。然則“失業”雲者,蓋與租稅有關。以今語釋之,則“業”乃指農夫之產業即土地田畝,而非指職業、營生或工作也。
古人注杜,於此句每不措意。非失之眉睫,實以舊時於“失業”之意本無歧義或誤解,故以為無須加注耳。仇注引《漢書·穀永傳》,亦但取字麵而已,初無助於讀者對詞義之理解。如改引《漢書·食貨誌》,則其義自明矣。《漢書·食貨誌上》雲:“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民失作業”,即百姓失卻可耕作之產業,故有大饑饉也。《漢書·食貨誌下》雲:“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則兼指農夫之土地與商賈之財貨。杜此句“失業徒”,當顯指喪失田畝之農夫無疑。蘇軾《李氏園》詩:“當時奪民田,失業安敢哭。”以“失業”為果,“奪民田”為因,義極醒豁,足為正確理解杜詩此句之得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