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詢者中心療法(1 / 1)

詢者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psychotherapy)又稱為“非指示性治療”(nondrective therapy),是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所創建的一種心理療法,是人本主義療法的代表。治療者不是以專家、權威自居,而是一位有專業知識的朋友,與病人建立融洽的醫患關係,給病人帶來溫暖與信任感。治療時不下指令,也不進行調查分析,主要集中於病人的思維與情感,給求詢者提供一個有利的、特定的心理氛圍,耐心傾聽訴說,表示同情與理解,讓病人在充分表達與暴露自己時,體驗自身情感與自我概念的不協調,從而改變自己,取得進步。

一、理論基礎

1.實現的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

一切生物都存在一種不斷發展、增長和延續機體的傾向,嬰兒學步如此,心理活動也是如此,自我實現的傾向能夠克服各種痛苦與障礙。

2.自我概念(concept of self)

Rogers認為,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的概念理想化的自我,它是個體生長過程中通過與環境(尤其是他人的評價)相互作用而建立的。由自我概念出發對任何一個新的體驗都要能產生三種不同的反應:(1)與自我概念合為一體;(2)不予理會;(3)產生歪曲反應。自我概念過分刻板者,在適應新環境方麵易遇到困難。

3.體驗(experience)

這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和可以意識到的機體內部過程的態度。將注意力集中於以往被否認的體驗,用接納的態度對它進行“充分體驗”,有助於治療。治療時也可以與病人討論其情感體驗,並引導其探索同時伴發的內部生理改變。

4.不協調(incongruence)

指機體的體驗與自我概念之間的不一致,當個體存在著高度不協調時,“實現的傾向”就發生混亂,使自我與機體的體驗分離(理智與情感分離),這是焦慮產生的根源。

二、治療特點

1.以病人為中心

不是去探索病人的潛意識衝突,也不是矯正其適應不良的行為,而是動員其內在的“自我實現”的潛能,進行合理的選擇並治療自己。治療過程的一切均以病人為中心,治療者不予評價和分析,隻是創造良好氣氛。

2.心理治療是一個轉變過程

這個過程是為了調整自我的結構與功能。這是一個病人自我學習的過程,治療者創造的良好氣氛就是保證學習過程的實現。心理治療是“通過人際關係來改變人的行為”,Rogers認為這種關係的主要成分是態度,而不是理論。治療效果取決於態度,而不是治療者的知識、理論與技巧。

3.非指令性治療的技巧

Rogers反對操縱和支配病人,避免代替病人作出決定,由病人確定討論的問題。他所創導的治療技術主要是:

(1)認識病人表達的感情與態度;

(2)提出交談的話題,但是讓病人展開;

(3)確認病人談話的中心;

(4)提出封閉式問題(答案僅限於回答“是”或“否”或提供具體情況);

(5)解釋、討論或提供與問題或治療有關的情況;

(6)以病人對治療的反應為內容來解釋交談。

三、治療過程可以分為七個連續的階段

(1)病人已經形成了對自身和外界的固定看法,完全覺察不到;

(2)病人能夠對與己無關的問題發表意見;

(3)病人感到已被治療者完全接受,逐漸消除顧慮,更自由地談論自己,甚至談論與己有關的體驗;

(4)開始感受當前的事;

(5)如果病人在醫患關係中感到安全,對內心活動的發現不再震驚,則能夠自由表達當時的感情;

(6)病人接受過去的體驗,成為當前的體驗,並伴有生理變化;

(7)治療的趨勢和最終目標是病人對感情可以作直接的、充分的體驗,不再感到威脅。